中国能建:新型储能创新发展的央企担当
中国能建:新型储能创新发展的央企担当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特大型能源建设央企,近年来在新型储能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实践,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压缩空气储能:突破性进展
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中国能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球首座300兆瓦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在甘肃酒泉玉门建设,这是中国能建数科集团的重点项目。该电站采用地下人工硐室作为储气库,多个作业面同时展开,包括主厂房框架结构封顶、膨胀发电机基座浇筑等。地下工程爆破开挖作业已打通检修交通硐和横向连通硐,关键的地下储气库也开始爆破开挖。
此前,中国能建已在湖北应城建成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这是全球首个将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规模推到300兆瓦级的项目。应城项目属于盐穴型压缩空气储能,分为地面工艺系统和地下储气库两大系统,通过8口井相连。地下500米的储气库好比一个轮胎,大地是它的外胎,密闭的盐穴本体是内胎,地下地上的连接井相当于气门芯。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新型长时物理储能技术。储能时,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储存于储气装置中;释能时,高压空气从储气装置中释放,进入空气透平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输出电能。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万明忠表示,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决定成败,地上决定好坏”。这两个300兆瓦级项目,一个采用地下人工硐室,一个利用盐穴,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多元化储能技术布局
除压缩空气储能外,中国能建在其他储能技术路线也进行了广泛布局。近期,多个储能项目迎来重要节点:
- 包头百灵200兆瓦/800兆瓦时电网侧储能电站正在建设,采用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和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混合储能技术。
- 华电灌云20万千瓦/4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倒送电成功,包含190兆瓦/380兆瓦时液冷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和10兆瓦/2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系统。
- 广西钦州浦北共享储能(一期)项目反送电一次成功,建设规模为200兆瓦/400兆瓦时,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 徐州垞城储能电站项目(一期)实现首次并网启动,利用退役电厂资源,建设200兆瓦/400兆瓦时磷酸铁锂储能电站。
- 广西灵山县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建设规模为200兆瓦/400兆瓦时,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 阜宁县东沟镇160兆瓦/320兆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全容量并网,是江苏省首个纳规的储能电站,采用液冷技术。
- 安徽五河县200万千瓦绿色能源基地项目(一期)第二批次储能系统项目全容量并网,建设规模为108兆瓦/216兆瓦时。
这些项目涵盖了电网侧储能、混合储能等多种类型,采用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等多种储能技术,体现了中国能建在储能领域的多元化布局和技术储备。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能建在推进“双碳”目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新疆克拉玛依风光制氢制绿色航煤项目总投资72亿元,预计年碳减排120万吨,涵盖10万吨绿色航煤、1万吨绿氢和1GW风光新能源项目。该项目不仅提高了当地就业率,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还为新疆乃至全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宋海良提出四点建议,以促进新型储能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聚焦长寿命、高效率、低成本,大力开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以及氢储能等新型储能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
强化绿色低碳:倡导绿色发展,减少新型储能技术全链条的碳足迹与环境污染,探索研发环保型的电池技术,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
强化数字智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工具,优化储能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营维护,以及退役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强化共享融合:加强产业融合,有效贯通产业、技术、资本、数字等要素,创新打造一批一体化、系统化、集约化、优质的示范项目。
中国能建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实践,持续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其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在其他储能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布局,充分展示了央企在能源转型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