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新篇章:从《保护传承关键词》看古都文化保护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新篇章:从《保护传承关键词》看古都文化保护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消息不仅让北京人欢欣鼓舞,更让全世界瞩目这座拥有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就在一个月后,一本名为《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的新书在先农坛正式发布,为人们了解北京中轴线提供了权威指南。
这本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写的书籍,收录了95个关键词,涵盖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要素以及世界遗产知识三个方面。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还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四重城廓”的城市布局,再到“棋盘路网”的交通体系,这些关键词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北京城历史画卷。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这条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串联起太庙、天安门、故宫、天坛等14处遗产点,不仅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见证。正如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所言,中轴线上的建筑匾额“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都体现了“中”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北京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持续发力。从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为重要内容,到2021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实施,再到2024年中轴线申遗成功,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北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在具体实践中,北京采取了多种创新方式来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天坛公园实施生态修复,重现历史景观;钟鼓楼地区通过城市更新,让老街区焕发新生机。这些努力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文化休闲空间。
展望未来,北京将继续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汉英对照)》的出版,就是一个积极信号。这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翻译和出版的书籍,不仅为国内外人士了解北京提供了便利,更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正如书中所言,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和相关保护工作的推进,不仅让北京人自豪,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未来,北京将继续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