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工业强区的转型之路
顺德:工业强区的转型之路
2023年,顺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17.01亿元,同比增长4.5%。作为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的市辖区,顺德的工业发展依然稳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市、全国水平。然而,顺德的第三产业却面临较大压力,增加值仅增长0.7%,低于全市(3.3%)和全省(4.7%)水平。这一数据对比清晰地揭示了顺德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工业强劲,服务业疲软。
工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到“智造”
顺德的工业实力不容小觑。据统计,顺德家电总产量约占全国15%,现有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3000多家。2023年,顺德8家家电上市公司中有6家业绩实现增长,其中美的集团营业收入2911亿元,同比增长7.67%,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13.27%。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顺德机器人产业集群已纳入1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6家“小巨人”企业,集群企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为了推动产业升级,顺德积极盘活土地资源,探索“腾笼换鸟”。2018年起,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列为“头号工程”,截至2021年8月,累计完成改造整理土地112510亩,新建建筑面积2014.68万平方米。2023年,顺德出让工业用地7052亩,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
服务业发展滞后:挑战与机遇并存
虽然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顺德的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2023年,顺德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下降29.3%,拖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降14.5%。其中,房地产下滑尤为明显,全年成交额363.74亿元,同比下降12.67%,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更是大幅下降39.3%。
消费复苏也不及预期。2023年,顺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49.68亿元,同比增长4.3%,虽高于全市,但仍低于全省(5.8%)水平。据统计,顺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当期GDP比重仅为29%,不仅低于全省(35%),也低于全国(37%)水平,上升空间较大。
未来展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
面对工业与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顺德区政府已经明确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具体措施包括:
激发消费潜能:举办贯穿全年的“寻味顺德·畅享四季”促消费活动,推动华润万象汇等高端商业项目开业,发展首发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提高投资效益:全年招商总额力争超1000亿元,重点引进“链主”企业和核心环节项目,推动赛意信息全球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开工。
拓展外贸空间:用好广交会、进博会等平台,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优化国际国内双向交流服务。
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家电、家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业机器人、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人才与就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顺德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近5年来,顺德每年就业人口均有新增,且新增人数连续4年不断上涨,2023年新增就业达到11万人新高。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顺德采取了多项措施:
引进高等教育资源:目前顺德拥有14所高校和2所研究生院,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也计划于近期开学。
优化人才政策:对本区户籍外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最长5天的免费住宿,符合条件的应届生可获得3000元补贴,创业可获10000元补贴。
发展新业态:打造千灯湖中央活力区、北滘机器人小镇等产业平台,为金融、智能开发、电商、科技等各行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生活品质:从“安居”到“乐业”
虽然没有找到具体的居民收入数据,但从消费数据可以看出,顺德居民的生活品质正在不断提升。2023年,顺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9.68亿元,同比增长4.3%。随着地铁2号线和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的开通,顺德的交通更加便捷,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然而,顺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与全球经济发展承压、消费者信心不足等因素有关。此外,地铁的开通虽然带来了机遇,但也可能促使本地消费外流,这取决于顺德的消费吸引力。
总体来看,顺德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的稳健发展为顺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服务业的相对滞后也提醒我们,顺德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增强消费吸引力等方面持续发力。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顺德有望在2025年实现经济增长5%的目标,为“再造一个新佛山”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