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如何用心理学技巧调整作息?
高考考生如何用心理学技巧调整作息?
随着高考的临近,许多考生都面临着调整作息时间的压力。心理学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深呼吸放松练习、慢慢数数等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适度的心理调节也是关键。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考前焦虑,还能提升复习效率,帮助考生更好地迎接挑战。
高考考生的睡眠困境
每年高考之后,都有一些考生因为睡眠问题前来医院就诊。他们有的失眠多梦,有的情绪低落,有的暴饮暴食,有的焦虑抑郁。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考前高强度的复习和考试,大大消耗了学生的体能和精力,使他们的身心都处于较虚弱的状态。同时,高考的压力还会让大多数考生心里积累起一些负面情绪,只不过长期被紧张的学习和考试所掩盖,没有被及时释放出来。当考试一结束,这些不健康的情绪便会随之而来。
心理学视角下的睡眠改善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对促进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如果睡眠的质或量出现问题,将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例如心血管系统、心理健康、记忆巩固、免疫系统、生殖健康和激素调节等。以下是几个科学建议:
规律作息: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和旅行期间。这是睡眠卫生中最重要的方面,有助于减少白天的困倦,让人更容易入睡和醒来。与身体内部的昼夜节律(也叫“生物钟”)保持一致,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度运动: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剧烈有氧运动,或两者结合。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深度睡眠和总睡眠时间,降低睡前焦虑。
科学减重:保持最佳体重有助于改善睡眠。超重的人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增加,该病会引起胸前区不适和夜间觉醒。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减肥可以显著改善睡眠结构,减少日间嗜睡。
合理午睡:白天小睡可以促进放松,减少疲劳,改善情绪,增加警觉性。一般建议下午早些时候小睡20-30分钟。如果午休时间过长,进入深度睡眠后醒来会感到昏昏沉沉。对于失眠症患者而言,不建议白天小睡,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夜间入睡困难。
减少夜间光照: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大脑分泌的一种促进睡眠的物质),因此减少环境光暴露可以加速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具体方法包括避免接触电子产品、将房间灯光调暗、佩戴阻挡蓝光的眼镜或睡眠眼罩等。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咖啡因会通过阻断大脑中的腺苷(“睡眠信号”)受体来促进清醒,阻止腺苷发挥镇静作用。咖啡因摄入与入睡慢、睡眠时间短、睡眠效率下降、睡眠质量变差、浅睡眠增加、深睡眠减少和觉醒增加有关。午饭后避免摄入咖啡因可以加速夜间入睡。虽然酒精有助于入睡,但它会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使人在后半夜醒来。长期借酒助眠可能增加成瘾风险,引起肝脏损伤。
避免睡前进食:建议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食。进食(尤其是混合食物和不健康食物)时间过晚会推迟就寝时间,缩短睡眠时长,增加体重和胃食管反流。
坚持正念练习:失眠患者睡前容易思虑过多,很难让大脑安静下来。通过专注于呼吸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正念技术有助于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焦虑和担心,从而帮助入睡。
改善睡眠环境:营造一个黑暗、凉爽、安静的睡眠环境,避免在床上工作、学习、看电视和其他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建议使用个人专用的床垫、枕头和被褥,并采取最舒适的睡眠姿势。
成功案例与启示
一位来自海淀的考生,从小就被父母严格要求学习各种课程。虽然最终考取了582分,但这个分数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位考生在高中期间曾因压力过大而出现抑郁症状,甚至在高一高二期间直接摆烂,成绩一度跌至倒数。这个案例清楚地表明,过度的压力和不合理的期望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
高考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通过运用心理学技巧调整作息,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作息习惯,而不是过度施压。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