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司他韦:流感季的救命药还是争议焦点?
奥司他韦:流感季的救命药还是争议焦点?
随着冬季的到来,流感高发期再次来临。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年来关于其疗效和副作用的研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方面,它被广泛认为是预防和治疗流感的有效药物;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其存在出版偏倚问题,夸大了效用并低估了副作用。这使得奥司他韦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这个流感季,你是否会选择使用奥司他韦?它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吧!
奥司他韦是什么?它如何发挥作用?
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它通过阻断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病毒传播和感染。具体来说,奥司他韦的活性代谢产物(奥司他韦羧酸盐)能够选择性地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这种酶对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至关重要。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奥司他韦可以阻止病毒在人体内的进一步扩散,从而降低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能力。
奥司他韦的使用现状如何?
根据艾昆纬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全球抗流感病毒药物市场中,奥司他韦使用量占比超过九成(按日服用剂量计算),也就是说全球各国防治流感的主要用药均为奥司他韦。在中国,《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孕产妇流感防治专家共识》等多个临床实践指南中均推荐奥司他韦为治疗流感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对于流感重症高风险人群,指南也推荐在未做好疫苗接种情况下,可使用奥司他韦进行紧急预防。
奥司他韦有哪些争议?
尽管奥司他韦被广泛使用,但近年来对其疗效和安全性的质疑声音不断增加。主要争议点包括:
耐药性问题:长期或不当使用奥司他韦可能导致流感病毒产生耐药性。国家流感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虽然目前多数流感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但已有少量毒株出现耐药性。例如,2025年1月9日发布的中国流感流行情况概要中指出,133株A(H1N1)pdm09亚型流感毒株中有3株(2.3%)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性高度降低。
副作用风险:奥司他韦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等胃肠道反应。部分使用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头晕、疲劳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副作用在儿童中尤为常见,有家长反映孩子服用后出现持续哭闹、睡眠障碍等不适症状。
预防效果有限:虽然奥司他韦可以用于流感预防,但其预防作用是短期的,一般需要在接触流感患者48小时内使用,且每天需要服用一次,持续7天。一旦停药,预防作用就会消失。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长期预防手段。
滥用风险:由于奥司他韦被广泛宣传为“流感神药”,一些公众可能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购买和使用,这可能导致药物滥用。专家提醒,奥司他韦是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否则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如何正确使用奥司他韦?
面对奥司他韦的使用争议,专家建议公众应理性对待,科学用药。以下是一些使用建议:
遵医嘱服用:奥司他韦是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把握用药时机: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最有效的时机是在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如果超过这个时间窗口,药物的效果会大大降低。
注意适用人群:奥司他韦适用于1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医生指导下也可使用。但对于5岁以下儿童,应谨慎使用,最好遵医嘱。
合理用药:治疗流感时,奥司他韦需要每天服用两次,持续5天。用于预防时,每天服用一次,持续7-10天。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关注副作用:服用奥司他韦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以尝试饭后服用或与食物同服。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优先考虑疫苗: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仍然是接种流感疫苗。专家建议,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孕妇、低龄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专家建议:科学用药,理性对待
面对流感高发期,公众应保持冷静,理性对待奥司他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庆涛指出:“奥司他韦是常用的抗流感药物,主要是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扩散。患流感时服用奥司他韦通常不会耐药,但适应症把握不合理,导致药物大量使用、不合理使用,也会出现药物耐用。”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也提醒公众:“免疫力较弱人群应积极接种流感疫苗等呼吸道传染病疫苗。在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遵循治疗要求,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停药等。”
总之,奥司他韦是目前治疗流感的有效药物之一,但并非万能药。公众应理性对待,科学用药。在流感高发季节,除了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外,还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