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院士团队揭秘:南京博物院新旧融合设计
程泰宁院士团队揭秘:南京博物院新旧融合设计
南京博物院,这座承载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群,经过程泰宁院士团队的精心设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2006年至2013年的改扩建工程,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更融入了现代建筑元素,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补白、整合与新构:程泰宁的设计理念
程泰宁院士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和整体性思维方式。在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项目中,他提出了“补白、整合与新构”的设计理念。
“补白”是指在新旧建筑之间寻找合适的过渡空间,使两者能够自然衔接;“整合”则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新构”则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建筑语言进行创新设计。
新旧建筑的和谐共存
改扩建后的南京博物院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格局,包括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和非遗馆。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新旧建筑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
在设计中,程泰宁院士反对照搬传统建筑中的具象形式,而是采用了“抽象继承”的手法。新建的二期工程没有采用传统的柱子、梁头和屋顶,而是将竹简元素抽象为新建筑的立面线条,与老建筑形成既对比又和谐的视觉效果。
文化自信与建筑创新
程泰宁院士认为,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之上。在建筑设计中,他强调要在当代语境下对中西文化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分析比较,了解中西方文化各自的来龙去脉和优劣短长。
在南京博物院项目中,程泰宁院士尝试构建一种以语言为手段、以语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的建筑理论。他追求建筑与大环境的“浑然天成”,强调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超越物象束缚,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城市文化地标的新篇章
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工程,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延续,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实践。程泰宁院士团队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让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群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南京博物院,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展现中国建筑文化自信的标志性建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