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物理指标有哪些(水质检测物理指标介绍)
水质检测物理指标有哪些(水质检测物理指标介绍)
水质检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物理指标作为水质检测的基础,能够直观反映水体的感官特性和基本状况。本文将详细介绍水质检测中的主要物理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
水质检测的物理指标包括温度、颜色、气味、浊度、残渣、盐度、电导率等,属于感官性状指标。这些物理指标对饮用水、风景旅游区的水质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水质检测物理指标的测定与化学指标同样受到重视。
温度
温度是水质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指标,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水中溶解性气体(如氧、二氧化碳等)的溶解度、微生物的活动,甚至pH和盐度都与温度变化有关。水温的测定,在测定其他一些项目时是一项必要的参数,例如溶解氧的饱和率,要求准确测定水温。温度的测定需在现场进行。
颜色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水中存在某些物质时会出现颜色。这里所谓的“颜色”是指已除去浊度的水的颜色,也称“真色”。未经过滤或离心处理水样的颜色称为“表色”,水质的色度是指真色而言,颜色测定的方法分目视法和光度计法。
气味
臭是人的嗅觉器官对水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不良的感官反应,提供危险可能性的最初警告,对饮用水或娱乐用水来说是一项重要水质物理指标。天然水略带一些气味,人们习以为常。污染水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污染物(如石油、酚等)以及有机物腐败分解的各种气体(如硫化氢、氨等)而产生强烈臭味,因此,水的臭味总与受污染程度有关。有关感官特性的化学分析虽有所进展,但是目前对气味的主要实验手段还是靠人的鼻子。臭实验的结果很难用物理量表示,因而只能用文字对臭的性质做定性描述,臭的强度采用稀释法进行测定。
浊度
浊度是表示水质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水中含有泥土、粉砂、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和其他微生物等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都可使水体呈现浑浊。水的浊度的大小不仅与水中存在悬浮物的含量有关,而且与其粒径大小、形状及物质表面对光的散射特性等密切相关。水体浊度增加不仅影响表观,而且妨碍阳光透射,影响水生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浊度是自来水厂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测定水样浊度可用分光光度法、目视比浊法和浊度计法。
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水质的澄清程度。洁净的水是透明的,水中存在悬浮物和胶体时,透明度便降低。通常地下水的透明度较高,由于供水和环境条件不同,其透明度可能不断变化。透明度与浊度相反,水中悬浮物越多,其透明度就越低。
残渣
水质中含有的物质可分为溶解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两类。前者如可溶性无机盐类和有机物,后者如可沉降的物质和悬浮物等。这种水质蒸发后就会留下残渣。残渣可分为总残渣、过滤性残渣、非过滤性残渣三种。经常测定的总溶解固体(TDS)即过滤性残渣,悬浮物(SS)即非过滤性残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