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白居易《卖炭翁》:一首揭示晚唐民生疾苦的叙事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白居易《卖炭翁》:一首揭示晚唐民生疾苦的叙事诗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78223616_121911505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F42V730543KZTO.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30A02NC200
4.
https://www.sohu.com/a/805650692_121687533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5%A8%BC%E5%A6%93%E5%8F%B2
6.
http://www.lubanyouke.com/60985.html
7.
http://www.xiaoyands.com/2025/01/10/%E3%80%8A%E5%8D%96%E7%82%AD%E7%BF%81%E3%80%8B%E8%AF%BB%E4%B9%A6%E7%AC%94%E8%AE%B0/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A4%A7%E9%99%B8%E6%99%82%E6%9C%9F
10.
https://m.ximalaya.com/ask/t5913773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底层、辛勤劳作的老人形象。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晚唐时期社会的不公与民生的疾苦。

01

创作背景:宫市制度下的民生困苦

《卖炭翁》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中所反映的“宫市”制度,始于唐德宗贞元末年(785-805)。所谓“宫市”,名义上是宫廷采购,实则是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往往以极低的价格甚至无偿掠夺百姓财物。韩愈在《顺宗实录》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02

诗歌解读: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

诗中的卖炭翁是一位生活在南山(今陕西西安南终南山)的普通劳动者。他整日伐薪烧炭,脸上布满尘灰,两鬓斑白,十指乌黑,形象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然而,更令人揪心的是老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寒冷的冬日,老人虽然衣着单薄,却盼望天气更冷,只因为这样炭价或许能高一些。这种反常的心理,深刻揭示了底层民众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与辛酸。

03

社会剖析:宦官专权与民生困苦

《卖炭翁》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遭遇,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财政空虚,宦官集团趁机崛起,不仅掌控禁军,还干预朝政,甚至操纵皇帝废立。他们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惜加重百姓负担,通过宫市等手段大肆掠夺民间财富。

04

历史影响: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

《卖炭翁》以其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底层民众的苦难,也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这种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创作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人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白居易的《卖炭翁》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让我们得以窥见晚唐时期的社会面貌。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创作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人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