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铜戟的源流与东周金文的“戟”字(兼谈“柲”(必)字)(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铜戟的源流与东周金文的“戟”字(兼谈“柲”(必)字)(上)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ase.ntu.edu.tw/blog/?p=44960

青铜戟是一种结合戈和矛的装柄长兵器,其木柄前端带有直刃的戟刺,可用于直刺和扎挑,侧面带有横刃的戟体,可用于击啄和勾割。这种兵器的功能性和杀伤力都比单纯的戈或矛更强。青铜戟的形态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定型,并在战国时期达到成熟。

商代的原始戟

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原始戟发现于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商代中期偏晚的十七号墓。这件兵器整体由戈和矛联装而成,戈为直内带一穿,长21厘米,矛则为窄叶形,仅18.2厘米。木柄残长85厘米。其安装方式为戈内插入凿有长方形凹槽的柄,柄顶端插入矛骹,后再以绳索穿过戈内圆穿至上下栏,绑缚成人字形固定(图一)。

四川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窖藏坑也发现了三件由戈、矛联装的原始戟,但其年代因埋藏环境属于窖藏坑而有争议,推断略晚,大致在西周至春秋时代以前。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墓葬出土一件编号XDM:133,称为“勾戟”的兵器,是直内戈和装柄长刀的结合,顶端的戟刺朝向戈内方向反卷,呈勾状,而不具有矛的直刺、扎挑功能。

图一: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十七号墓、彭县竹瓦街青铜器窖藏坑

西周时期的原始戟

西周时期的周人可能在先周文化的基礎上使用一种外形略呈十字形,皆以一次性通体合铸的原始戟。根据装柄方式的不同,西周原始戟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矛为主体,旁伸短小横刃,木柄装于矛体骹部;另一类以戈为主体,前伸锋刺,多以戈体的长胡多穿来绑缚木柄。整体而言,西周原始戟是将当时流行的青铜戈与柳叶形矛或背脊带穿的装柄长刀合铸,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所以无法有效率大量生产,且除了少数器体厚重可用於实战外,大多數都有戟體單薄、容易脆折的問題。从原始戟多集中出土於高等级墓葬、常与车马器共出、发现数量偏低,以及戟上的铭文来推測,可能是作为贵族的仪仗器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熟戟

春秋时代取代西周原始戟,并确实能够用于实战的,是将戈形的戟体与矛形的戟刺分铸,再以木柄联装的戟。这种戟不仅直刺力强,勾割也不易脱落,成为春秋战场上车兵的主要兵器之一,甚至有取代青铜戈的趋势。

从春秋到战国,戟的形制演变是因应作战方式由车战转为步战的转变而来的。年代越早的戟,戟援平直,戟刺较长;年代越晚的戟,戟刺渐趋短小,戟援由平直转为弧曲形,有些中段显得细窄,另有些还在胡上设计有倒勾、锯齿。春秋战国之交位于长江中下游、汉水、淮河流域的楚、曾、蔡、吴、越等国还见有一种特殊的戟,其最大特点为长柄上联装有二或三个戟援,戟刺则装或不装都有,均称为戟。

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内棺壁板便绘有守卫武士持戟图像,同墓出土的三十件戟中便可见到由三戟援一戟刺,或无戟刺但由二戟援或三戟援所组成的戟,且戟体自上而下戟援长度依次减短。另从墓中出土遣策可知,带有二戟援的戟称为二果戟,三戟援的称为三果戟。

图三:春秋、战国时代戟常见的几种类型

图四: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墓主内棺壁板花纹

戟字的演变

商代与西周没有真正的戟,自然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里见不着“戟”。东周时期自名(器物在铭文中的自称)戟的“戟”字计有、丯、、㦴、、等十三种,又以以下四种较常见:

第一种是从戈从倝的会意字,从戈是因为戟由戈演化而来,而从倝则表戟主要用于车战,因倝即战车上建旌之形。这种字形主要流行于三晋、秦等国,如十三年大良造鞅戟。

第二种从戈从丯,主要流行于齐、楚及邻近小国,是以丯为声符的形声字,其中楚称戟为孑,孑、丯古音同声同部,以孑借为戟;齐国的“戟”也见丯左侧加金旁的字形。

第三种从戈从各的“㦴”仅见于安徽舒城九里墩出土春秋晚期蔡侯戟和传世品滕侯戟,从各当是取之于(格),根据《说文解字》:“,枝也。从丯各声。”蔡与楚近,而滕与齐近,故蔡、滕二国文字可能与楚、齐相近,从戈从各的“戟”字可能是从戈从丯的“戟”字变体,从各有表戟之状如枝格之义。

第四种从戈从建的“戟”字见于淅川下寺楚墓王子午戟和王孙诰戟,以戈为义符,建为声符,建与丯古音相近,可能是以楚地方言造字。今日的“戟”字源於小篆“”和更早的秦系文字,再经秦隶、汉隶简化而來。

“戟”字的演变概括而言,在戟仍处于萌生阶段的商代与西周,人们并没有为这种从戈进行改良的新型态兵器创造出相应的名称,但到了东周时期,戟的发展渐趋成熟并相当盛行,而针对这种新型态兵器的称呼也已出现,只是不同地区书写方式各有不同,但主要的共通点为诸字皆从戈,毕竟当时人们清楚地知道戟是在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在秦翦灭六国推行小篆,文字规范化后,仅保留了秦系文字一脉的“”字,并在后来简化为“戟”。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大学博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