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古城:十大举措守护千年文化瑰宝
四川阆中古城:十大举措守护千年文化瑰宝
近日,四川省重磅推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工作方案》,提出十项创新举措,为千年古城阆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阆中古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发展机遇。
十大举措:为古城保护提供全方位保障
此次出台的保护方案,从立法保护、资源普查、规划管控、保护管理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大保护举措:
推进立法保护:将适时推进《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为古城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加强资源普查认定: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工作,确保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加强规划管控:要求新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公布后一年内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并落实省级备案管理,确保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保护管理:在古城主要出入口和历史建筑醒目位置设立保护标志牌,实现全覆盖,并做好数字化信息采集及测绘建档工作。
严格拆除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切实保护能够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既有建筑。
推动历史文化展示:通过实物展陈、数字呈现等方式,生动讲述古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
合理融入文旅开发:鼓励将历史建筑打造成博物馆、文创中心等,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引导居民参与管护: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巡查检查: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
加强问责追责:对保护不力、造成文化遗产损毁的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针对性解决现存问题
这些措施的出台,正是针对当前阆中古城保护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古城内的古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漏雨、虫蛀等问题,部分古迹甚至被游客刻画破坏。此外,商业布局不合理、过度商业化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以“推进立法保护”为例,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可以为古城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确保各项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而“加强资源普查认定”则有助于摸清家底,确保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开创古城保护新模式
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将为阆中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比如,“合理融入文旅开发”这一举措,鼓励将历史建筑打造成博物馆、文创中心等,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增加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同时,方案还强调要引导居民参与管护,让古城的保护与居民的生活相互融合。这种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保护意识,还能让古城保持鲜活的生活气息,避免成为“空心化”的旅游景点。
展望未来:千年古城展新颜
随着这些保护措施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阆中古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一方面,古城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避免“建设性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文旅开发,古城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展示巴蜀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四川省此次出台的保护方案,不仅为阆中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承载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