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缺口550万:如何破解老龄化社会的照护难题?
养老护理员缺口550万:如何破解老龄化社会的照护难题?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养老护理员市场缺口已达550万。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出我国养老护理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养老护理员短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以上海和北京两家养老院为例,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数据,我国目前老年护理员仅有32.2万人,按照老年护理员与老人1:4的国家标准照护比计算,老年护理员缺口约为170万。而且,护理员的流失率较高,很少在同一个养老院工作超过两年。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养老护理员的劳动报酬相对较低。相关研究显示,中国老年护理员的工资不仅比其他服务业低,而且比照料行业的其他工作岗位低,处于行业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养老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劳动强度,而从业人员往往面临社会地位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
多管齐下:政策助力破解人才短缺困境
面对严峻的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国家和地方层面正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以期破解这一难题。
2024年10月,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从供需适配、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包括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岗位补贴制度等。
2024年2月,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四个方面对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制度设计:一是解决“养老服务人才从哪里来”,破“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之题;二是解决“养老服务人才如何用”,破“养老人才分布不均”之题;三是解决“养老服务人才评价机制如何建”,破“养老人才专业能力不强”之题;四是解决“养老服务人才如何留”,破“养老人才留不住”之题。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例如,一些地方对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养老护理员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对在连续从事养老护理岗位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建立月度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地方民政部门联合高校合作共建养老服务专门院校,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政策研究基地,探索建立养老护理职称体系等。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护理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包括:
构建涵盖养老服务身体照护到精神护理、基础照料到专业服务、外围配套到核心管理的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体系框架,打造养老服务研究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后勤保障人才和志愿服务人才等“五支队伍”。
挖掘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到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落实工资、岗位补贴增长机制,增强从业人员入职吸引力和从业稳定性。
规范评价工作。拓宽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空间,更好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通过开设技能工作室、实训基地等方式持续提升养老护理员技能水平,增强养老护理员职业吸引力。做好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按规定落实现有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入职奖励、特岗津贴等各项奖补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举办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按规定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并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鼓励养老服务企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拓宽从业人员职业晋升发展空间。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优秀养老机构院长”等典型选树活动,提升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更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我们期待,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