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京老门东: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探访南京老门东: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老门东,这个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名字,承载着这座古城千年的记忆。它不仅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处集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南京城的沧桑巨变。
历史的见证者
老门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这里就有了民居聚落。到了明朝,随着中华门(古称聚宝门)的建立,老门东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集散地,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清末以后,老门东逐渐转变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人文气息却得以保留。
2013年9月29日,经过保护性开发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对外开放,重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的老门东,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东起江宁路,西到中华门城堡段的内秦淮河,是南京城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文化的承载者
走进老门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17米的“老门东”牌坊。牌坊采用干挂工艺,石雕精美,基座上的抱鼓石也敷设了精美的石刻云纹。牌坊正反两面的楹联,更是道尽了老门东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
街区内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积善堂。这是一处典型的南京传统民居,共有二路七进,占地450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门厅、轿厅、大厅、正房依次排列,中间以回廊相连,临街房屋下方以青条石铺地,展现了南京传统民居的典型风貌。
老门东的街巷布局也别具特色。7条老街巷呈“非”字形分布,主街再现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两侧的6条窄巷则保留了老城南的生活气息。剪子巷、箍桶巷、三条营等老街巷,见证了南京城的变迁与发展。
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市自2009年起启动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工程。工程遵循“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对街区内的古建老宅进行“修旧如故”的保护性修复。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秦淮分局局长李建波介绍,为了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南京市秦淮区规划部门联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老城南100处保存完整、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进行了详细测绘。通过对铺地、门窗、梁柱等各个部件的色彩、尺寸、样式进行定量分析和横向对比,编制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修缮技术图集,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修复过程中,施工团队坚持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修复院墙的青砖,一部分来自建筑自身,一部分是从周边地区“淘”来的同时期老材料,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史料记载,采用老工艺烧制的新材料。这种“留痕”式的修复方式,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确保了结构的安全性。
活力的焕发者
如今的老门东,不仅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园区。街区内开设了金陵刻经、南京白局等传统文化展示场所,德云社、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夜幕降临,老门东的灯光秀和春节灯会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2025年春节期间,老门东的花灯造型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主灯是盘成中国结样式的粉色蛇灯,进门处还有飞跃的鲸鱼、超惊艳的蝴蝶等大型灯饰。此外,街区各处还散布着许多可爱的小蛇花灯,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美食是老门东的另一大亮点。从蒋有记的锅贴到沈记的臭豆腐,从豆花庄的甜品到朱记小郑的酥烧饼,各种南京特色小吃应有尽有。游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南京城的市井生活气息。
老门东的成功保护和开发,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怀古、游乐、休闲、商购的新地标,更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活力完美融合,共同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城市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