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叠加科技创新 广西云南甘蔗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政策扶持叠加科技创新 广西云南甘蔗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全球糖和燃料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甘蔗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主要的糖料来源,甘蔗糖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88%左右。近年来,广西、云南等主产区在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甘蔗产业正朝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快速发展。
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为例,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励农民种植甘蔗。在政府补贴和企业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农民种蔗积极性显著提高。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已落实甘蔗扩种面积10000亩,2024/2025年榨季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将达到8.7万亩,预计入厂原料蔗45万吨。
农业农村部也发布了甘蔗中后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到机械化作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特别是在机械化推广方面,政策支持有力推动了甘蔗种植效率的提升。在广西隆安县浪湾华侨农场科竹分场,两台甘蔗种植机每天可种植18至20亩,比人工种植每亩节约约100元成本。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科技创新正成为甘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科技赋能贯穿于甘蔗种植、加工到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
在种植环节,无人机施肥喷药、大型收割机采收等现代化装备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延安镇那齐村为例,使用无人机作业后,每亩作业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费用从150元降至25元。而在苏圩镇隆德村,900亩糖料蔗采用机械化作业后,采收时间从一个半月缩短至9天。
在加工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南宁明阳制糖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自动控制系统均为行业首创,目前日榨量达1.2万吨以上,日产机制白砂糖1600多吨。
更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创新还推动了甘蔗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江南区,甘蔗渣被制成可降解环保餐具,糖蜜用于生产高活性酵母,滤泥作为优质肥料,实现了资源的“吃干榨尽”。据统计,该城区甘蔗渣和糖蜜的循环利用率均达100%,2024/2025榨季制糖及综合利用产值预计超6亿元。
经济效益:多方共赢的甜蜜成果
科技创新不仅优化了生产效率,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江南区今年甘蔗种植面积达21.7万亩,比去年新增1.4万亩,预计产量130万吨,产值超6.7亿元。
在产业链下游,食品加工和生物科技企业的集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广西蓝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发出多样化糖浆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多个地区,还出口至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该公司出口率较去年新增近36%,产能提高约77%,销售额增长约83%。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甘蔗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与巴西、印度等主要产糖国相比,我国甘蔗种植成本较高,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国际糖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 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 持续推进品种改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
- 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附加值
- 建立合理的糖价形成机制,保障各方利益
总体来看,广西、云南等地的甘蔗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不仅为保障国家食糖供给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全球糖和燃料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甘蔗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