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能互祝快乐吗?除扫墓之外,清明节还有九大习俗,你知道吗
清明节能互祝快乐吗?除扫墓之外,清明节还有九大习俗,你知道吗
清明节,一个融合了悲伤与欢乐、怀念与希望的节日。提起清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扫墓、祭拜……其实,从古至今,清明节都不仅仅只有扫墓这一项活动。除了扫墓,还有九大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你知道吗?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古代,清明节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这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超越了农事活动的范畴,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
清明节的演变
从周代的祭墓习俗开始,清明节与祭祖扫墓紧密相连,成为了表达对祖先敬意和缅怀之情的重要载体。
到了唐代,清明节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并与寒食节、上巳节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扫墓祭祖成为了清明节不变的主题,而踏青游玩、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也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欢乐气氛。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代以后,清明节更是成为了全民性的节日,跟唐朝一样放7天假,正经的大节日,扫墓祭祖的习俗也更加盛行,诗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清明诗篇。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明清时期,清明节继续传承着前代的传统,扫墓祭祖的习俗依然盛行。同时,迎城隍祭厉等民间信仰活动也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敬畏与思考。
清明节习俗盘点
一、踏青郊游
踏青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二、植树造林
清明节前后,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
此时,风和日丽,雨水充盈,正是苗木存活生长的好时候,人们在这一天种下希望的树苗,不仅为地球添上一抹新绿,更是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家族的兴旺。
三、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翩翩起舞,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也能顺带将自己的疾病和霉运一同飞走。
所以,古人会将自己的疾病都写在纸鸢上,也就是风筝上,更有甚者会将风筝的线剪断,象征着自己的疾病和晦气都飞走了。
四、插柳戴柳
农谚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柳枝插土就活,生命力顽强,寓意着家族的兴旺和繁荣。同时,柳枝还有驱邪避鬼的作用,寄托了人们祛病除灾的美好愿望。
五、拔河比赛
相传拔河原始流行于士兵之中,后来唐玄宗下令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因而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六、荡秋千
相传,秋千原来的名字是“千秋”,后来为了避讳皇家的江山社稷名号,改名为“秋千”。荡秋千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勇敢精神,深受人们喜爱。
七、斗鸡比赛
斗鸡最早的记录源于《左传》,而且据说唐太宗本人都是斗鸡爱好者,可想而知,唐朝上上下下清明的时候可是够好玩的了,难怪要放假7天,太爽了。有古诗为证:
《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
唐代 :杜淹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八、蹴鞠游戏
蹴鞠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足球游戏,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让人们感受到古代足球的魅力。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蹴鞠游戏不仅锻炼了人们的身体,更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
九、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乌镇、梧桐等等。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祈求蚕茧丰收和家庭幸福。
蚕花会不仅展示了蚕乡地区的独特文化魅力,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明节该如何祝福?
清明节是一个融合了悲伤与欢乐、怀念与希望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念逝去的亲人,缅怀先人的功绩。
因此,我们在清明节不宜说“快乐”,祭祖还是要有一份敬畏之心。
但是,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指出,清明节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而所谓的“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有的说法。
主流观点中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些人认为“追思先人,勿忘生者”,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放风筝等等风俗习惯,所以,民间可以说“清明快乐”。
“清明插一物,子孙代代富”。清明的传统和讲究真是太多了,这都是老祖宗一辈辈传下来的生活经验,或者是民间传说,它们都融合了老祖宗们的生活哲学。
那么,插的“这一物”到底是什么呢?跟着做,图个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