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孝道》热映,带你了解古代中国的养老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孝道》热映,带你了解古代中国的养老智慧

引用
人民网
9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2/26/content_26055422.htm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558777882392670
3.
https://m.sohu.com/a/768066529_121124720/?pvid=000115_3w_a
4.
http://www.juben108.com/lanmu_504_1_0/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1952
6.
http://www.rmlt.com.cn/2024/0304/696574.shtml
7.
http://172.87.30.133:8083/html/tag/310/1284274.html
8.
http://172.87.30.133:8083/html/dy/160/6851.html
9.
https://www.gsei.com.cn/html/1654/2024-06-26/content-517729.html

最近,一部名为《孝道》的纪录片在各大平台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古代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的关注。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深厚底蕴。借此机会,让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看看古人是如何践行孝道,保障老年人权益的。

01

汉代:养老制度的开创与完善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三月,汉文帝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养老诏令,标志着古代养老制度的初步形成。诏令中强调:“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为此,朝廷规定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对90岁以上的老人还额外赐予布帛和絮。

汉武帝时期,养老政策进一步完善。针对当时孝子顺孙因“外迫公事,内乏资财”而难以尽孝的问题,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四月颁布诏令,规定9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子孙的赋役,让其专心侍奉老人。这一政策将物质养老推进到了家庭人员的侍奉养老层面,体现了国家对家庭养老的支持。

汉宣帝时期,又确立了七十岁以上老人受王杖的制度。根据出土的“王杖十简”记载,持有王杖的老年人可以享受一系列政治和法律权益,如“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趋”,在官府中享有与六百石官吏同等的待遇;在法律上,除严重刑事犯罪外,一般犯罪行为不予告劾,并且不连坐。

02

其他朝代的养老措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如果犯人直系亲属年迈,家中没有其他人可以赡养老人,对于非犯“十恶”重罪的犯人,可从宽处罚,让他们留下来照料老人。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养老传统,不仅延续了赐杖制度,还特别规定了对高龄老人的物质奖励。唐太宗在位时,对80岁以上的老人赐米二石、绵帛五段,对百岁以上的老人则加倍赏赐。此外,唐朝还曾实施“补给侍丁”制度,由官府免费为民间老人安排护工。

明清时期,养老制度更加完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每十户人家设一个“里长”,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清朝则设立了“养济院”,专门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

03

古代养老制度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体现了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孝道文化的重视。从汉代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养老,到北魏的“存留养亲”,再到明清的养济院制度,历代统治者都在努力构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我们更应该借鉴古人的智慧,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孝道》这部纪录片,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传承,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美德的永恒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