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全新译本:带你走进简·奥斯汀的文学世界
汪燕全新译本:带你走进简·奥斯汀的文学世界
两百多年来,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文学声望越来越高,直至被誉为“小说界的莎士比亚”。2017年,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英国10英镑面值纸钞上的达尔文头像换成了她的头像。六年前,青年学者汪燕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访学,导师弗雷泽·伊斯顿教授作为简·奥斯汀研究专家,带领她对简·奥斯汀的文学世界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由此她也发现,简·奥斯汀在许多中国读者眼中或许只是一位擅长写爱情小说的西方作家,但她在英语文学史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在研究与阅读的双重动力推动下,她开始了翻译第一本书的挑战,将一向被译成《诺桑觉寺》的小说书名译为《北怒庄园》,此书于2022年出版。之后,《简·奥斯汀书信集》《爱玛》和《劝导》于2023年出版,随着近期《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和《苏珊夫人——简·奥斯汀短篇作品集》的推出,八卷本“汪燕译简·奥斯汀全集”完整面世。其中,《简·奥斯汀书信集》与遗作《苏珊夫人——简·奥斯汀短篇作品集》为首次推出中文译本。
电影《傲慢与偏见》《爱玛》剧照
在近期于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的“汪燕译简·奥斯汀全集”新书发布会活动中,出版人彭伦表示自己最初接触《北怒庄园》时,先是被这个新译名所吸引,之后在和汪燕讨论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简·奥斯汀的作品虽然在国内译本不计其数,尤其是最著名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译本更是层出不穷,但其实只有孙致礼先生一人翻译过她的全部六部长篇小说,还没有一位译者独立翻译过包括书信、短篇小说和未写完作品在内的全部作品,更没有一位女性译者以女性的视角和统一的文字风格做这项工作。于是,从计划一本书到策划全集,在汪燕这里,也从一个乐趣变成了一项有着明确时间进度的翻译工作。
对于《诺桑觉寺》为何改译为《北怒庄园》,汪燕解释说,英文书名Northanger Abbey的Abbey不应该翻译成寺,它其实是指一家女修道院,这个地方对于小说中的角色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诺桑觉寺》的书名虽然有音译的感觉,但并不能传递出该空间内含的意义,在与导师交流时,导师也提醒这个庄园名字代表着重要象征,于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哥特小说氛围考虑,她想到了《北怒庄园》这个书名更为贴切。
新译全集中,书信集和未完成的短篇小说也较受读者关注。原本以为只是平平淡淡的书信,在仔细阅读后,汪燕发现了一个幽默有趣的简·奥斯汀形象,有读者在读后也在网上评论,“原来你是这样的简·奥斯汀。”书中收录的99封书信跨越了21年时间,奥斯汀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和作家的生花妙笔,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的小天地以及与身边人的交往。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琐事,她向读者呈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而短篇小说集中的《苏珊夫人》在汪燕看来尤为特别,这是一篇书信体小说,故事中看似邪恶设计欺骗多位男性的女主角苏珊夫人其实是简·奥斯汀想批判的那种女性形象,这也体现了简·奥斯汀在写作时超越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结构的理智内心。
阅读简·奥斯汀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意味着什么?现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汤拥华教授也是简·奥斯汀研究专家,他常常听到青年学生向他提出这样的疑问,面对一个看似与自己生活距离遥远的英国女作家,或许并没有让人产生必须阅读的动力。而在汤拥华看来,许多经典阅读,其实也是在或多或少的认知偏差之下,错失了阅读机缘,“对奥斯汀这样的小说家,我们也许不觉得自己和她有特别密切的联系,但她一定是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这种影响,正是基于简·奥斯汀对情感、金钱、婚嫁、道德、幸福等主题的深入书写,直至今日还在促使读者思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这对于一个两百多年前的女作家而言,并非简单的思维超前,在许多研究专家乃至作家同行眼里,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同为女性作家的伍尔夫认为,简·奥斯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个奇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竟然能够进行纯粹女性的写作,她没有简单表达对男权社会的愤怒或情绪宣泄,而是在小说中编织着复杂细微的朝向现代社会生长的人物关系。
简·奥斯汀家的书桌、针线包
而所谓当时的社会条件,指的也正是简·奥斯汀自身生活以及在小说中所呈现的时代背景,那时简·奥斯汀只能在客厅写作,也总是把纸张裁得很小,只为便于遮掩;是教育不平等之下,女子只能上专门的学校,教导女子各种礼仪规范以及家政技能,《傲慢与偏见》中就写道,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无礼求婚后激动得无法做针线活;也是《爱玛》中无心婚嫁的爱玛,在周围异样的眼光中得到最好的祝福不过是年老了会有许多朋友;更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寄居亲戚家的女主人公范妮,亲戚传递给她的感受是她表面上和兄弟姐妹很平等,实际上作为寄居者并没有平等可言。有意思的是,简·奥斯汀为了表现这种礼仪暗处的不平等,设计了一个让范妮读马戛尔尼回忆录的细节,而倘若读者了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面对清朝统治者乾隆因见面礼仪产生的分歧,也就理解了简·奥斯汀的巧思所在。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当对情感的发现依赖于趣味,依赖于对人情感极细微、极微妙细节的精细描写。同时又放在极真实粗糙、甚至锋利的社会关系中间处理看待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艺术。它度量着,并且创造着我们情感所能够达到的深度、广度和强度。这个就可以称之为艺术,这也是我爱她的原因。”小说中类似的种种细节,让汤拥华一再重读,也对新译本怀有好奇与热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黄梅曾在研究奥斯汀小说后提出了一个“奥斯汀问题”,“她的主人公没有拒斥社会主导阶级/势力的激烈心态,对正在逐渐得势的思想取向和规则秩序虽然不全盘欣然接受,却也不是断然拒绝,而是为那个正在生成发展、尚未彻底定型的‘现代’社会,思虑考量究竟什么是所谓‘幸福’,对于人类个体生存来说,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换言之,简·奥斯汀通过种种故事和细节,设想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是现代人的典范,同时也让读者看到抵达这种境界的道路上,女性需要克服各种时代与社会施加的限制。
电影《简·奥斯丁书友会》剧照
从生前的默默无闻,收获稀少的读者评论反馈,到19世纪后期被发现文学价值而声名渐起,“奥斯汀热”贯穿了近一百多年的现代大众生活,时至当代,二十多部影视改编以及上百部同人写作进一步推动了她的“出圈”,从文学渗透进了互联网、出版业、时装界、音乐圈、旅游业等领域。正如简·奥斯汀研究学者克·约翰逊所说,我们仍生活在“奥斯汀的时代”里,“阅读奥斯汀乃是一种社会性实践,依托于我们的欲望、需求和具体历史环境。”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