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知识与智慧的平衡是教育的根本
朱永新:知识与智慧的平衡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朱永新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在他看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智慧,实现知识与智慧的平衡。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却面临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严重失衡的困境。一项针对全国100所中学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灌输上,而用于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20%。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正在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视阅读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朱永新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过阅读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培养情感、增进理解。他建议学校和家庭要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制定家庭共读计划,每天坚持30分钟的共读时间,一年下来就能达到182.5小时的阅读量。
其次,要注重教育的减法思维。朱永新在《教育的减法》中指出,过多的期望和压力会阻碍学生的成长,教育者需要学会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二阶思维能力。朱永新引用美国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的“二阶思维”理论,强调教育者需要具备反思和审视的能力,能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比如,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在IBDP课程中开设了知识论(TOK)课程,通过探讨知识的本质和认识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校学生在2024年国际哲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中国首枚金牌,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基础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比如,北京某中学开设了“创新实验班”,通过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多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
朱永新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这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重新思考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正如他所说:“做最好的自己,未来因你而来。”只有实现知识与智慧的平衡,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