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四大历史遗迹:海上丝路探秘
泉州四大历史遗迹:海上丝路探秘
泉州,这座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和天后宫等历史遗迹,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海丝传奇。
九日山祈风石刻:千年祈福的见证
九日山位于泉州城西北,是泉州最早开辟的对外贸易港口——后渚港的必经之路。山上的祈风石刻,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现存的10方宋代航海祈风石刻,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至咸淳二年(1266年),时间跨度近百年。
这些石刻记录了泉州地方官员和市舶司官员为过往商船举行祈风仪式的盛况。每年夏冬两季,市舶司官员都会前往九日山,祭祀海神,祈求“风信适时,船舶安全”。这种官方主导的祈风仪式,体现了宋廷对海上贸易的重视,也反映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繁荣景象。
市舶司遗址:泉州港的贸易枢纽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置福建路提举市舶司,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市舶司相当于古代的海关,负责管理海上对外贸易,征收实物税,承担蕃商管理和仪典职责。
市舶司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泉州港口的发展。据记载,当时泉州港口“涨海声中万国商”,蕃舶客商云集,货物堆积如山。市舶司向舶货征收的“抽解”比例一般为10%-20%,同时还负责禁榷、博买等经济职能,对舶货中的宝贵、稀有物品实行专买专卖。
德济门遗址:见证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外,是目前宋元泉州古城中唯一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为加强城防,增建了德济门,使之成为进出泉州的要道。
德济门遗址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记录了泉州曾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程。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泉州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见证了当时泉州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天后宫:海神信仰与海上贸易的纽带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最初被命名为“顺济宫”,是泉州重要的海神庙宇。天后宫不仅是泉州海上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是闽南地区海神信仰的中心。
天后宫的建立,体现了泉州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对海上贸易的重视。每年的妈祖诞辰和祭日,泉州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海神保佑商船平安。这种海神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海上贸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交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
创建于1959年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泉州历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海事类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是了解泉州海上贸易历史的重要窗口。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是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的宋代沉船,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出土的唯一海外归航的古沉船,对于研究宋代海上贸易和造船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馆内还收藏了大量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外来宗教石刻,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国际港口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泉州的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遗址前,仿佛还能听到千年前涨海声中的万国商船,感受到那个时代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繁华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