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媒体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徐克重构武侠美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媒体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徐克重构武侠美学

引用
中华网
1.
https://3g.china.com/act/news/10000169/20250130/47919695.html

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徐克携《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杀入战局。这部作品如同一坛烈酒,在满桌甜腻的团圆宴中格外突出。

徐克的名字本身就是金字招牌。从《东方不败》中林青霞的雌雄莫辨,到《新龙门客栈》里大漠孤烟的诡谲江湖,他用电影语言解构与重构武侠美学。他擅长将传统精神与现代表达结合,高速剪辑的武打场面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对侠客精神的速度化转译。暗黑压抑的色调下,是对权力与人性的冷峻凝视。此外,他还善于展现女性之美,《青蛇》、《倩女幽魂》、《梁祝》等影片中的经典镜头令人难忘。在超级英雄电影统治银幕的今天,徐克是华语影坛唯一能将“侠”字拍出哲学分量的导演。

金庸小说在影视改编史上历经64个版本,但始终未显疲态。《射雕英雄传》作为“武侠民族主义”的巅峰文本,郭靖的成长轨迹从草原少年到襄阳守将,暗合着近代中国从文化自卑到精神觉醒的过程。选择这部作品,既是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也是在“流量武侠”泛滥的当下,以经典重构叩问:我们是否还需要真正的侠之大者?

明星作配,新人上位。一线演员甘当绿叶,这本身就是对“流量法则”的叛逆。老戏骨饰演的洪七公、黄药师不再是符号化的世外高人,他们的皱纹里刻着江湖的沧桑和演技的累积;新生代演员的郭靖黄蓉,剥离了偶像滤镜,在权力旋涡中显露出凡人的犹疑与脆弱。这种选角策略,恰似徐克对武侠本质的注解:江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史诗。

1957年,金庸开始写《射雕英雄传》,看似书写南宋烽烟,实则在乱世江湖中埋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郭靖的成长轨迹从蒙古草原到江南烟雨,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金庸通过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的不同方式诠释对中原文明的守护,完成了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武侠式确认。不同于古龙笔下的浪子,郭靖的“侠”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襄阳守城”的设定,让武侠叙事首次跳出个人复仇的窠臼,指向集体命运的抗争。郭靖的“愚钝”反成大道,他的侠义观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克己复礼”的现实践行。杨康在权谋中迷失,而郭靖用最朴素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完成了对儒家伦理的武侠注解。

当银幕上的郭靖轰出降龙十八掌时,影院里的观众如何接住这记穿越千年的掌风?侠义精神从未消亡,只是换上了新的外壳。杭州外卖小哥跳水救人,重庆“棒棒军”扛起坠桥儿童,这些新闻中的无名之辈,何尝不是当代郭靖?侠之大者不必有绝世武功,只需在他人危难时踏出那一步。今日的侠义,是在地铁里为孕妇让座,在暴雨中为陌生人撑伞。医生连续手术18小时后的坚持,程序员在代码中死磕的工匠精神——这些都是现代版的“华山论剑”。金庸早就借洪七公之口道破真谛:“侠”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时的初心坚守。

片尾字幕升起时,徐克用IMAX银幕复活的不仅是郭靖黄蓉,更是一个关于“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永恒追问。在这个解构英雄的时代,《侠之大者》的野心不在于复刻经典,而是将金庸的侠义方程式代入当代社会求解。走出影院的观众或许会突然发现:襄阳城从未陷落,它就在每个人选择善良的瞬间重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