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揭秘:千年年夜饭长啥样?
新疆博物馆揭秘:千年年夜饭长啥样?
在新疆博物馆的展厅里,一组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食品文物,向人们展示了一千多年前的“年夜饭”场景。这组琳琅满目的食品包括饺子、馄饨、面点等,不仅展示了当时居民的饮食文化,还反映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走进展厅,这组食品文物展柜与另一组彩绘劳动妇女俑文物展柜相邻。彩绘劳动妇女俑展示了四位唐代妇女舂米、簸粮、磨面、擀饼的场景,她们忙碌的样子,仿佛让人看到了今天的人们准备“年夜饭”的情景。
食品文物展柜中,饺子、馄饨、面点、花式点心、面卷、馕等应有尽有。乍一看,会让人误以为是谁家的饺子、糕点放错了地方。尤其是各种叶片形、花瓣形、月饼式点心,与今天的曲奇饼干和蝴蝶酥颇为相似,花式点心上的叶片纹路、花蕊和花瓣,至今清晰可见,让人垂涎欲滴。这些精致的点心会不会是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的甜点呢?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点心”一词源于唐代,宋人吴曾在《能致斋漫录》中记载:“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居民在饮食上不但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追求吃出花样,要色、香、味俱全。唐代居民这种饮食理念和习俗,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这组食品文物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这组食品文物形制多样,制作精美。各种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等,均是以小麦粉为原料,采用捏制或模压制成。“点心形制上流露出中原地区的风格,比如:梅花和菊花等,均是本地人模仿中原地区植物造型制作而成,说明当时的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地区流传至今的习俗。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展柜中这枚唐代饺子,质地为小麦面,形如月牙,皮薄,内有馅,和现代的饺子几乎没什么区别。饺子在当时称“水角”“角子”或“牢丸”等。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多枚饺子,说明至少在唐代,中原的饮食文化就已经流传到了西域,饺子就已经成为吐鲁番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种面食。
馕是新疆人的主食之一。展柜中的唐代馕,外观和今天新疆人普遍食用的馕几乎一致。它也是采用小麦粉制成,中心薄,边沿厚,中央戳有花纹,表面还撒着芝麻。“馕在吐鲁番地区的发现,不仅说明唐代吐鲁番居民普遍在食用馕,而且给研究当时人的饮食结构提供了实物。”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年夜饭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人们在一年的辛勤劳作后,会在岁末举行祭祀活动,感恩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庇佑,然后将祭祀的食物分享给家人,这便是年夜饭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夜饭的习俗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了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家庭活动。
如今,年夜饭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南方,餐桌上少不了寓意“年年有余”的鱼,还有象征团圆的汤圆;在北方少不了寓意“招财进宝”的饺子。年夜饭寓意团圆温暖,不仅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期许,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别样呈现。
这组唐代食品文物的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千年之前的饮食文化。它们不仅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缩影,更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通过这些文物,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多元文化交融的唐代社会,也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