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之小年
【弘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之小年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传统的“小年”即将到来。部分南方地区则会在明天迎来“小年”。因为不同的风俗与传统,在全国各地,“小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然而千差万别里,浓浓的年味是一样的。
细说起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历史更为悠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而关于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皇帝为了节省开支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火神的同时也祭祀灶神民间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新的风俗。还有一句流传很久的俗语:“官三民四船五”说的是在古代过小年的时间:官宦之家腊月二十三,寻常百姓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腊月二十五,而北方受到“官三”影响较大渐渐调整了小年的时间安排。
种种传说如今很多已经不可考,但人们对于小年的认真一如既往。“小年”一点都不“小”,正是从这天开始,我们的忙碌与欣喜被正式切换进了“春节时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 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小年习俗
大扫除
每逢小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干干净净迎春节。
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
贴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将红色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
小年这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就是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吃饺子
过小年,民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在很多地区,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
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
沐浴理发
小年时,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是沐浴的宗旨。
所以,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外,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洗浴、理发,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与小年相关的诗词
小年
文天祥 (宋)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祭灶诗
吕蒙正 (宋)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范成大 (宋)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诗词之二——七绝篇
苏轼 (宋)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祭灶与邻曲散福
陆游 (宋)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