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看不见的雕像”:一场关于性别平等的无声呐喊
哥本哈根的“看不见的雕像”:一场关于性别平等的无声呐喊
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国王新广场,一排没有雕像的底座正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性别平等的故事。这是丹麦建筑工作室BIG联合肯斯特夏洛滕堡展览馆为了纪念玛格丽特二世女王登基50周年而建造的“看不见的雕像”展览。50座纯白的底座环绕着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的雕像,其中49座分别代表一个伟大的女性人物,还有一座未命名的留给人们定义自己心中的女性楷模。
这一展览不仅是为了纪念女王,更是为了推动城市和公共空间中性别平等和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哥本哈根作为世界第二大性别平等的国家的首都,却面临着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城市中的男性雕像数量远远超过女性雕像。据统计,哥本哈根仅有5座女性雕像,而男性雕像多达70座,动物雕像也有26座。这种性别失衡的现象,正是“玛蒂尔达效应”在公共空间中的具体体现。
玛蒂尔达效应(Matilda effect)指的是一种性别偏见,人们反对承认女性的成就,并把她们的劳动成果和功名归于她们身边的男性。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艺术界尤为突出。从化学家拉瓦锡的妻子玛丽到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无数女性的贡献被忽视或归功于男性同事。这种性别偏见不仅存在于历史中,更影响着当代女性在职场中的发展。
面对这种性别失衡,全球各地都在采取行动。Statues For Equality是一个全球性运动,旨在通过创建女性青铜雕像来平衡公共艺术中的性别和种族代表性。该项目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公共雕塑的性别平等。澳大利亚艺术家Gillie和Marc在发现自己的作品中女性雕像比例仅为1%后,开始了这一全球运动。他们为包括奥运冠军Nova Peris和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在内的杰出女性创作雕像,以表彰她们的贡献。
哥本哈根的“看不见的雕像”展览将持续到今年9月18日,在展览期间,国王新广场被重新命名为“女王广场”(Dronningens Nytorv)。展览结束后,50座雕像底座将分布到哥本哈根各处,如中央图书馆、城市植物园等。每个底座还附有一块镌刻着她们名字和二维码的金属牌,人们扫码即可了解更多关于这位女性的生平、职业生涯、在不同领域实现的成就等。
这一项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览,更是一次对城市公共空间性别平等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性别平等不仅仅是职场和政治领域的问题,更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通过这样的项目,我们有望打破历史的沉默,让那些被忽视的女性成就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