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遗成功十四周年: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西湖申遗成功十四周年: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转眼间,十四年过去了,西湖不仅成为杭州对外形象的一张“金名片”,更在保护、管理、经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千年沧桑:西湖的历史变迁
西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地质学家考证,它原是一个浅海湾,由于潮汐泥沙的长期堆积作用,逐渐演变成湖。这片水域最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但那时它只是一处自然形成的水泽,周边开始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唐朝时期,西湖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治理。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筑堤蓄水,以利灌溉,这条堤后来被称为“白堤”。到了宋代,杭州成为都城,西湖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筑成了贯穿西湖南北的苏堤。宋代的西湖周边兴建了大量的园林建筑,这些园林各具特色,融合了自然山水与人工雕琢之美。
元朝时期,尽管政治中心北移,但西湖依然保持着它的魅力,不少文人画家依然钟情于西湖的山水。到了明清时期,西湖周边的旅游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周边出现了许多茶楼、酒馆、客栈等商业设施。这也使得西湖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西湖园林建筑的新建。
文化瑰宝:西湖的精神内涵
西湖不仅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白居易、苏轼的诗词,到《白蛇传》的民间传说,从雷峰塔、岳王庙的建筑,到龙井茶、杭帮菜的非遗,西湖的文化遗产琳琅满目。
西湖孕育了大量以精神、知识和技能为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到2023年10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6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杭州西湖世界遗产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的基本内涵,二者同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列。
西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其与西湖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交互性,二者同根同源、相互依存。苏东坡传说,是2011年入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主要内容是有关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传说故事群。历史上,苏东坡曾两度来杭做官,自称“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在杭期间,苏东坡浚湖筑堤、赈济灾民、遍游湖山、交往名流,为今天的西湖留下了苏堤、大麦岭摩崖题刻等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成为杭州西湖世界遗产的构成部分。与此同时,苏东坡在西湖的这些历史活动,又逐渐在老百姓当中口耳相传,形成故事并且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苏东坡传说入列中国民间文学宝库,成为大家普遍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井茶、桂花、梅花是西湖世界遗产中“西湖特色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对于丰富西湖文化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西湖与城市发展的历程中,这些生长在西湖景区的特色植物与杭州民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相结合,逐步产生了相应的技艺和习俗。从而孕育了绿茶制作技艺[西湖(狮峰)龙井]、陆羽茶道、满觉陇赏桂、桂花食品制作技艺、西湖赏梅(灵峰探梅)等具有西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反过来,这些非遗项目又活化了这些西湖特色植物,使他们高度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促进了世界遗产价值的利用和传播。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也表明,在世界性突出普遍价值的高度,西湖的“世遗”和“非遗”实现了融合。
保护与传承:西湖的未来之路
申遗成功后,西湖的保护和管理迈上了新台阶。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编著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非遗概览》正式出版发行,系统梳理了景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景区还建立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对遗产地进行全方位监测。
西湖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游客需求,如何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中国特色,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十四年来,西湖始终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姿态面对一切,继续发挥着精神家园的作用,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东方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不仅属于杭州,更属于全人类。它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