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经典与新潮的碰撞
春晚小品:经典与新潮的碰撞
春晚小品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喜剧节目形式之一,自1983年首次亮相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从最初的茶话会形式到如今的大型综艺晚会,春晚小品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本文将从历史变迁、经典回顾、新潮探索和观众态度等维度,探讨春晚小品在经典与新潮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从茶话会到国家项目:春晚小品的历史变迁
春晚小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笑的晚会”,当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举办了三届以相声、小品为主的春节晚会,其中第二次晚会首次采用电视直播形式,并首次把小品表演搬上荧幕,被视为日后春节联欢晚会的雏形。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种形式在1962年后销声匿迹,直到1983年才重新恢复。
1983年,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以现场直播形式举行春节晚会,并定名为“春节联欢晚会”,此后作为惯例延续下来。1993年,央视春晚进行重大改革,由原来的茶话会形式改为“盛典式”,加强政治功能,“针对过去一年党和政府的伟大成就,用艺术的形式进行宣传”,并开始实行导演竞标制。每年春晚的筹备成为央视文艺节目部门的首要任务,晚会筹备期长达3-9个月不等。
2012年,春晚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认证为世界上观众人数最多的国内节目。2014年,央视春晚由央视“台长工程”升格为“国家项目”,规格定位为中国国内文艺晚会最高级。2019年,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组建成立,晚会正式名称改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
经典小品:草根文化的狂欢
在春晚小品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极具特色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小品以反结构模式为主,通过方言、地位逆转等手法消解宏大叙事,体现了草根文化的活力。
地位逆转:平民的“特权时刻”
在《牛大叔提干》(1995)和《拜年》(1998)等作品中,基层农民主导了话语权,批评教育领导干部。《戏里戏外》(1997)更设置双重“地位逆转”:一方面村民痛斥村主任,不给老百姓办实事,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历史暗讽今日干部不如昨日。这其中可以很明显看到地位颠倒仪式——平民拥有了批评位高权重者的“特权”,身份较低者拥有了神圣特性,而现实掌握权力和资源的人却扮演“谦卑”的角色,自我反思并接受教育。
非正式语言:解构神圣的利器
早期春晚小品在语言表达上质朴自然,充满乡土俚语,呈现出一种似乎未经打磨的粗粝感。其中常借助小人物的“口无遮拦”,让平日难以正式探讨的“潜规则”成为调侃对象。例如1994年的《打扑克》中,通过“小小一把牌”揭示出社会大舞台中的人情世故。
此外,仪式阈限中的语言特色还体现为地位低下者对身处高位者的模仿,这种模仿通常带有解构性。在春晚小品中,地位被提升的小人物拥有了在正式场合点评宏大叙事的话语权,通过戏仿方式暗讽大人物的装腔作势。从戏剧角度看,这种对崇高语调的戏仿也能带来消解神圣的快感。其典型代表包括赵丽蓉扮演的老太太,以及赵本山和宋丹丹合作的“白云黑土”。
新潮探索:理想化图景的构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6年以后,春晚小品开始进入结构化模式阶段。这一时期的小品更加强调展现理想化的社会图景,矛盾大多来源于缺乏沟通、语言歧义和刻板印象等,弱化了现实冲突的烈度。
2025年春晚:创新与传统的对话
以2025年春晚为例,5个小品展现了新潮与传统的碰撞。其中,《借伞》以《白蛇传》中“断桥借伞”的经典桥段为基础,融合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多种传统戏剧形式,创新性地演绎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小品特别的点在于很好地把各种小的笑点跟传统戏剧表演融合起来,让人感受到传统戏剧的魅力。
《花架子》则主打讽刺,呈现了某些基层干部在执行上级要求时层层加码的现象。小品通过镇长微服私访、商户擦玻璃频次升级、饭店英文名乌龙等情节,创造了不少笑点。这个敢于讽刺的小品,观众们的反馈还是不错的,属于短而精的作品。
《小明一家》改编自《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虎父无犬子》,虽然改动不大,但保留了大部分笑点。沈腾和马丽的《金龟婿》虽然默契十足,但剧情略显仓促,而艾伦、姚尧的《点点关注》则通过林黛玉和主播身份切换的设定,营造出独特的氛围感。
观众态度:从期待到挑剔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春晚小品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从最初的期待到近年来的评价分化,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小品的创新性和深度有了更高期待。另一方面,春晚小品在承担社会整合功能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容程式化、缺乏真实性的挑战。
2025年春晚小品的整体质量提升,但仍有争议。观众对小品的创新性和深度有更高期待,同时对小品的整合功能增强,内容开始呈现出程式化趋势。面对复杂的观众构成,以及维护国家共同体凝聚力、释放公众情绪等多重任务,小品的创作有必要更新叙事策略,导入新型的反结构性力量以及现实逻辑话语。
未来展望:经典与新潮的融合之路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春晚小品需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这不仅意味着在形式上融合传统艺术元素,更要在内容上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体验,同时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适度批判。
正如2025年春晚小品《借伞》所展现的,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启发。未来的春晚小品,或许应该在保持草根文化活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挖掘,让观众在欢笑中获得共鸣和思考。
春晚小品作为中国喜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辉煌到落寞的过程。从早期的经典作品如《吃面条》到近年来的新形式sketch,春晚小品不断迭代发展。新一代创作者们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表演形式和创意点,引发观众对新时代喜剧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春晚小品也在尝试突破传统边界,探索更多可能性,让观众体验到不同风格的喜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