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宫廷到民间:揭秘春联背后的帝王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宫廷到民间:揭秘春联背后的帝王故事

引用
光明网
9
来源
1.
https://tech.gmw.cn/2024-02/09/content_37142154.htm
2.
https://backend.chinanews.com/cul/2025/01-27/10360725.shtml
3.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1-27/doc-inehktwz9474428.shtml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M751J205568712.html
5.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95af2be4b00418bfee8ab2.html
6.
https://www.jntimes.cn/jnwm/202402/t20240207_8208867.shtml
7.
http://www.daj.suzhou.gov.cn/detail/139617.html
8.
https://www.xjfzb.com/fzb/2025-01/27/content_7_240834.html
9.
http://www.lzwenhuawang.com/show-26-1641-1.html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千年前中国人过年贴春联的盛况。如今,每逢春节,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上红彤彤的春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这项流传千年的习俗,竟然与两位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01

从桃符到春联: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春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桃符。当时的人们相信,桃木具有辟邪驱鬼的神力,因此会在大门上悬挂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荼”和“郁垒”两位神将的名字,以保佑家庭平安。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4年,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之夜,命学士幸寅逊在寝宫门上的桃符撰词。然而,孟昶对幸寅逊的作品并不满意,于是亲自提笔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十个字,不仅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更标志着春联从简单的辟邪符号,转变为表达美好愿望的文学形式。

02

朱元璋:春联普及的“超级推手”

虽然孟昶开创了春联的先河,但真正让春联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金陵琐事》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除夕之夜传下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这位皇帝不仅下旨推广,还身体力行,亲自为臣民书写春联。据说,他为中山王徐达题写的春联是:“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这副对联,既是对徐达功绩的肯定,也是朱元璋自己创业历程的写照。

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使得春联迅速普及开来,成为春节必备的民俗活动。到了清代,春联的张贴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礼制。据《国朝宫史》记载,每年腊月二十六,皇宫内就会开始张挂春联。而民间则多在除夕当天贴春联,寓意辞旧迎新。

03

春联:诗中诗,文化瑰宝

春联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不仅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因为它独特的文学价值。春联融合了骈文、律诗、散文、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被誉为“诗中诗”。一副好的春联,不仅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要意境优美,寓意深远。

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这副经典春联,就完美体现了春联的文学魅力。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词性对应,而且“天”对“春”,“增”对“满”,“岁月”对“乾坤”,对偶工整,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春联,这短短的几行字,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它不仅是春节的装饰,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珍惜这份来自千年的文化馈赠,用心品味每一副春联背后的故事与祝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