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职业技能”:让西方人职场起飞的新模式
“中文+职业技能”:让西方人职场起飞的新模式
从电工到教师:一个津巴布韦青年的中文之路
在津巴布韦的一所职业学校里,一位名叫郑天浩的年轻人正在用流利的中文给学生们上电工课。很难想象,几年前他还是一个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一无所知的普通电工。
郑天浩的故事要从他的一次偶然机会说起。2018年,他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中国学习中文。起初,他像许多西方人一样,面临着巨大的语言障碍。中文的声调系统让他感到困惑,汉字的记忆也让他头疼。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
在中国学习期间,郑天浩不仅掌握了流利的中文,还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他发现,随着中国与津巴布韦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当地对既懂中文又懂技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文教师,帮助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语言,为他们打开职业发展的新大门。
回到津巴布韦后,郑天浩开始在当地的职业学校教授中文和电工课程。他结合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经验,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不仅学会了中文,还掌握了实用的电工技能,顺利找到了工作。
郑天浩的故事,正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打开职业发展的新天地。
“中文+职业技能”: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最早于2019年12月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被提出。这种模式将中文学习与特定领域的职业技能或专业知识相结合,旨在培养既懂中文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模式的出现,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与中国开展业务合作,对既懂中文又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同时,这种模式也为外国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在中国或本国的涉华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
实践案例:从非洲到东南亚的“中文+”故事
在尼日利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院校合作建立了“丝路学院”。2024年,首批25名尼日利亚留学生来到杭州,进行为期18个月的技能学习。这些学生此前已在尼日利亚学习了两年的中文通识课程。在杭州,他们不仅要学习电气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课程,还要继续提升中文水平,了解中国文化。
在柬埔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建立了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这所学校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资企业和当地企业培养既懂中文又具备精湛技能的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聚焦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等当地紧缺专业。
在塔吉克斯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与塔吉克斯坦矿业冶金学院合作开展珠宝首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采用“2+2”模式,即学生在塔吉克斯坦学习两年中文后,再到中国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创新优势:跨文化沟通与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学习者不仅掌握了中文这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商业环境和工作方式,这为他们在涉华企业中工作提供了巨大优势。
例如,在柬埔寨,既懂中文又懂专业技能的本土人才非常稀缺。许多柬埔寨企业明确表示,愿意聘请懂中文的学生。在塔吉克斯坦,参与“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的留学生回国后,很多都成为了当地中资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尽管“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前景广阔,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语言学习的难度。对于西方人来说,学习中文需要克服声调、汉字记忆等多重障碍。其次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特别是对成语、俗语等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缺乏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院校和机构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工业汉语》教材和7门精品资源课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尼日利亚电梯产业用工需求,专门开发了“中文+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教材。这些教材都注重岗位技能的实操性,同时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展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不仅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促进中外经济合作,还能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序开展,国外民众对学习中文的热情逐渐高涨。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搭建新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