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6只到244只的保护奇迹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6只到244只的保护奇迹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座被誉为“熊猫之都”的重要地标,自1987年成立以来,从最初的6只大熊猫,发展成为如今拥有244只大熊猫的全球最大人工繁育种群,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
从6到244:30年繁育之路
198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成都北郊的浅丘山地建立,最初仅有6只大熊猫。面对大熊猫繁殖难、成活率低的困境,基地科研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基地攻克了大熊猫人工饲养与管理、繁殖与育幼、疾病防控与种群遗传管理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迁地保护种群。
截至2024年,基地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到244只,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这一成就不仅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繁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树立了典范。
科研创新:保护工作的核心动力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基地先后取得各级科研成果72项,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0项。2014年9月,基地被授予“全国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2023年,基地坚持走“科技创新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大熊猫饲养管理、科学研究和疫病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年申报科技计划项目56项、获资助立项33项,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SCIE/SSCI 41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8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扩建升级:打造世界级保护基地
为更好地保护和繁育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于2018年启动了大规模扩建项目。扩建后的基地占地面积达168.64公顷(2530亩),新增130多个熊猫生活单元,可以居住约200只大熊猫。新增可游览面积约21公顷,对标5A级景区新增服务设施2.1公顷,预计到2035年最高可容纳年游客量约1570万人次,最大日承载量约20-30万人次。
新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整体分为冒险溪谷、无限山丘、英雄农场、探索密林、科研片区等5大主题区。室外大熊猫生境区充分模拟野生大熊猫生存环境特点,为大熊猫创造沉浸式的生活环境,帮助其回归自然属性。同时,基地还设有熊猫幼崽生活馆、伴生动物馆等设施,为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空间。
科普教育:传播保护理念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不仅是一个大熊猫保护和繁育的基地,更是一个重要的科普教育平台。2000年,基地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系统率先设立科普教育专职部门。2021年,全球首家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在基地建成开放。
近十年来,基地开展或联合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3000余场次,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通过科普教育活动,基地向公众普及大熊猫保护知识,传播生态保护理念,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
未来展望:持续领跑大熊猫保护事业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未来,基地将继续在大熊猫保护、科研和科普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扩建项目的完成和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基地将有能力容纳更多大熊猫,开展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繁衍做出更大贡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最初的6只大熊猫发展到如今的244只,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巨大贡献,也彰显了成都作为“熊猫之都”的独特魅力。基地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