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盐业考古重大发现:揭秘千年盐业文明
盐城盐业考古重大发现:揭秘千年盐业文明
2024年7月,盐城市一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仅填补了江苏盐业考古的空白,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发现背后,凝聚着一群年轻考古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
沙井头遗址:汉代盐渎县城的实证
沙井头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汉代遗存。遗址周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规整的汉代道路、房址、密集分布的水井和成规模的排水设施一一显露。大量瓦当和绳纹瓦片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这里曾是一处重要的官署建筑遗址。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早期在盐城境内置盐渎县。结合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种类、数量以及历年在该遗址周边发现的汉墓群,专家推测沙井头遗址正是汉代盐渎县城所在地。这一发现为理解西汉对江淮区域盐业生产的统一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也为研究盐业在西汉社会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实证材料。
缪杭遗址:唐代制盐工艺的见证
缪杭遗址位于盐城东台市,是一处唐五代时期的制盐聚落。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蓄卤池、淋卤坑等制盐遗迹。几条平行分布的唐宋时期灰沟,可能是当时用于“晒灰取卤”的摊场;蓄卤池G1近底部为较规整长条形槽,应是用于存放海水或卤水,槽底泥土经盐度分析检测后证实明显高于遗址其他地层盐度。
值得注意的是,缪杭遗址发掘区内未发现盐灶等煎盐设施,在对遗址系统钻探过程中也未发现盐灶的迹象,或可表明缪杭遗址在唐宋时期只制卤,卤水需转运至别处煎盐。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唐代盐业生产流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后北团遗址:明清盐业生产的延续
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考古人员在这里清理出明代的一处砖砌淋卤坑和紧邻分布的3座盐灶。这些遗迹展示了南宋至明清时期盐业生产的连续性,为研究古代制盐工艺的传承提供了实物证据。
煎卤成盐,是古人制盐的关键步骤。在盐灶上摆放盘铁或者铁锅,烧至高温,将卤水置于铁锅内煎煮,水分蒸发后卤水结晶成盐。宋代词人柳永的诗句“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生动描绘了这一过程。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展现了古代盐业生产的艰辛与智慧。
盐城盐业考古的意义
这些重要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盐业发展史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管理的重要性。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控的重要产盐区,此番考古进一步为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追溯到了源头。
盐业考古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他们像“福尔摩斯”一样,从细枝末节的线索出发,寻找蛛丝马迹,还原历史细节和真相。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解密尘封的历史,为完善中华文明的“盐城拼图”贡献着青春力量。
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江苏盐业考古的空白,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它们见证了盐城作为古代重要盐业产区的历史地位,也为理解中国古代盐业经济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