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净寺:千年古迹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泉州清净寺:千年古迹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泉州清净寺,这座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的伊斯兰教入选者,静静地矗立在福建泉州的涂门街上,见证着千年来的沧桑变迁。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清净寺不仅是穆斯林的宗教圣地,更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千年古寺的历史沿革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记载,这座清真寺最初由阿拉伯穆斯林创建,后在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由波斯(今伊朗)设拉子城侨居泉州的穆斯林艾哈迈德·本·古德西出资重修。寺内保存的《至大重建清净寺碑》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为研究中国古代伊斯兰教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清净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阿拉伯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寺门采用典型的西亚清真寺尖拱门设计,逐层内凹,顶部为半穹顶,装饰有藻井元素,体现了伊斯兰穹顶式样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
奉天坛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大殿,坐西朝东,西墙为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正墙。原为巨大的圆顶,在明朝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塌,现仅存几根孤零零的石柱和部分柱基,其圆顶仍然埋于地下。
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是砖木结构的小三间建筑,具有典型的闽南民居特色。内部悬挂“认主独一”匾额,展示了伊斯兰文化与当地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2008年,由阿曼苏丹全额捐款修建的新礼拜堂落成,可容纳500多穆斯林同时做礼拜,为这座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见证
泉州清净寺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泉州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反映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存。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宋元时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商业天堂之一”,被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清净寺的存在,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有力见证。
寺内保存的“出水莲花”香炉,系用叶蜡石雕刻于宋代,意取北宋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中“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座石雕香炉上寄寓了作者高洁意趣。伊斯兰教没有焚香祈祷一说,但是每逢重大节日,婚丧嫁娶时可以焚古兰香以调节客气。该香炉已有千年历史,既是宗教仪式的器具更是一件艺术品,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此外,寺内还保存着永乐皇帝颁发的保护伊斯兰教圣旨。明成祖朱棣是位开明皇帝,对外开放,派郑和(回族)七下西洋,沟通友好;对内团结少数民族,尊重宗教信仰。永乐五年(1407)颁发的《敕谕》就是保护宗教信仰的历史见证。
保护与传承
如今的泉州清净寺,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感受这座千年古寺的历史魅力。
作为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泉州清净寺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