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985、211的成都理工大学,缘何能从双非院校逆袭成双一流?
不是985、211的成都理工大学,缘何能从双非院校逆袭成双一流?
说起大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大、清华这些赫赫有名的顶尖高校。又或者是985、211这些"含金量"十足的高校联盟。而对于这些名校之外的大学,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就模糊了许多。
但是,今天要带大家认识一所不是985、211,却实力不容小觑的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虽然出身"双非",却成功逆袭,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行列。那么,这所学校是如何做到的?且听我娓娓道来。
成都理工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学校在组建之初,就集合了当时国内地质领域的多所名校之力,包括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以及北京、东北地质学院的部分师资。
这样的组合,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后来,学校又经历了多次变革: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升格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组建初期汇聚名校之力,这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学不是很多吗?成都理工大学并非唯一,这倒也是实情。但成都理工能够脱颖而出,靠的可不仅仅是先天优势,更多的是后天的不懈努力。
众所周知,评判一所大学的学术实力,国家级科研奖项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而成都理工大学在这一方面,表现十分亮眼。2006年,学校独立完成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项目,一举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要知道,对于许多高校而言,国家级奖项就已经难能可贵,而一等奖更是凤毛麟角。成都理工能够实现这一突破,展现了过人的科研实力。
如果说这次获奖是成都理工大学的高光时刻,那么两年后汶川地震让这所学校迎来了又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当灾难来袭,成都理工师生挺身而出,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的突出表现,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和嘉奖。
汶川地震,是一场悲剧。对成都理工大学而言,在这场灾难过后,学校进一步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并在相关领域加大了科研投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学校再次凭借"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项目独立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短短几年内连获两项国家级大奖,这对于许多高校而言都是难以企及的成就,更何况是一所"双非"院校。
事实上,在第一轮"双一流"评选中,国家级科技三大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数量,都是重要参考指标。不少高校正是凭借着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加持,才得以入选"双一流"。而连续两次独揽科技进步一等奖,让成都理工大学"含金量"十足,跻身"双一流"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对于一所大学的评判,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学科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获评B+,位列该校参评学科之首。要知道,地质学可是成都理工的看家本领,其地位堪比北大的哲学、清华的工程学。
综合科研与学科的表现,成都理工大学虽然不是985、211,却实属实力派,整体水平在四川省内也仅次于川大、电子科大等少数几所名校。能够跻身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绝非侥幸,而是实至名归。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