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金粉地,文学之都源——南京的鼎盛与传承
六朝金粉地,文学之都源——南京的鼎盛与传承
2024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长干里发现了距今约3100年的古城遗址,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南京建城史可追溯至商代晚期,更将南京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600年。这座被称为“长干古城”的遗址,不仅是南京城市发展的发源地,更见证了这座城市从一个山陇间的平地,逐步发展成为六朝古都的辉煌历程。
六朝古都的辉煌
公元220年至589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相继在南京建都,南京因此被誉为“六朝古都”。这一时期,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成为了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东方大都会。
秦淮河畔的繁华
秦淮河,这条被誉为南京母亲河的河流,见证了六朝时期的繁华。内秦淮河沿岸商贾云集,酒肆茶楼林立,尤其是夫子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儒林外史》中对秦淮河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繁华景象:
“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
文化艺术的巅峰
六朝时期,南京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中心。《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诗品》等重要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奠定了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六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文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如周兴嗣的《千字文》、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古新发现揭示六朝辉煌
2023年,考古人员在南京西街遗址发现了南朝梁代建康城的御道和南大门遗址,这一发现为研究六朝时期南京的城市布局提供了新的实证。据史料记载,六朝长干里是建康城的南门户,交通便利,市肆繁荣,长干寺、瓦官寺等著名寺庙也位于此。梁代通御道于长干里,新建国门,打造了国都气派的南大门。
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在此发掘出南朝梁代御道和国门遗址,目前,已探明的御道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两侧开挖有路沟。国门门址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门墩两边有砖铺排水设施,门道残存铺砖。两侧城墙为砖包夯土,厚11.5米。国门及城墙外还引南涧水开挖了护城河。
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传承
六朝时期奠定的文学传统,为南京后来获得“世界文学之都”的称号奠定了基础。从六朝时期的文学馆,到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再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南京的文学传统绵延不绝。据统计,南京作家作品及南京相关的作品,总数在1万+,展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漫步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依然能感受到那段鼎盛岁月留下的深厚印记。从紫金山上的明孝陵到秦淮河边的夫子庙,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千年的故事。南京,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