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摩崖石刻:千年诗廊的文化瑰宝
七星岩摩崖石刻:千年诗廊的文化瑰宝
在广东肇庆,有一处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的自然人文胜地——七星岩。这里不仅有七座如北斗七星般排列的石灰岩峰,更藏着一条贯穿千年的文化长廊。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这,就是七星岩摩崖石刻。
七星岩摩崖石刻始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现存579幅石刻,时间跨度超过千年。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石刻内容丰富多样,可分为诗赋文词、刻辞题字、游览题名、史料遗珍四类。其中,诗赋文词最具文学价值,历代名人如李邕、郭祥正、俞大猷、黎简、叶剑英等,都曾在此留下墨宝。
李邕与《端州石室记》
在七星岩众多石刻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唐代李邕的《端州石室记》。李邕(678-747),别字泰和,扬州江都人,晚年做过北海太守,故又叫李北海。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和李白、杜甫、高适等大诗人都有密切交往。李邕为人才高气直,在官场中却不得志,曾四次受贬谪。727年正月,被贬为广西钦州遵化尉的李邕,跟随太监杨思勖在岭南征讨逆贼时,途经端州顺道游览七星岩,写下了流传千年的《端州石室记》。
这篇碑文刻于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尺寸为88×115cm,现藏于肇庆星湖文物管理所。碑文以优美流畅的行楷书写成,字里行间保存着李邕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纵横开合的特色。李邕书法造诣很深,尤擅以行楷书写碑,取法二王而有所创造。笔力沉雄,自成面目,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杜甫推崇他的“碑版照四裔”。《端州石室记》是李邕留下的唯一正书碑。字里行间保存着李邕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纵横开合的特色。相传写《悯农》的李绅被贬端州,听闻七星岩有李邕的题刻,便策马前往,待到石刻前,一拉缰绳,马儿受惊,前蹄高抬,重重地落在了题刻上面,留下了这个马蹄印。
碑文内容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说求仙访道的人寻找不到神仙洞府的所在,只余传说。第二段介绍端州石室是人间仙境,天然有奇妙景物,充满着诗意画意。第三段写人们到石室游玩,忘掉了人间的一切拘束。第四段赞美当时地方官的才能,描写他与同僚游玩石室的乐趣。
千年诗廊的文化瑰宝
除了李邕的《端州石室记》,七星岩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石刻作品。北宋诗人郭祥正的《石室游》、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题诗、清代诗人黎简的题诗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郭祥正的《石室游》刻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尺寸为248×121cm。郭祥正才华出众、诗书画三绝,在当时被美誉为太白后人,和苏轼、黄庭坚均是好朋友。郭祥正书法深受苏轼影响,兼有颜真卿书体的影子。该作品书法呈现消散淡远、浑然禅境,笔势雄厚且有雍容端庄之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高度体现。该碑刻为郭祥正离开端州前夕,到七星岩游览时所作,并镌刻在石室岩下的石室洞内东壁。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题诗刻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尺寸为107×190cm。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达到借景言志的目的,展现了七星岩的雄伟气势。
清代诗人黎简的题诗刻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尺寸为70×118cm。诗中描绘了七星岩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与保护
七星岩摩崖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2024年,肇庆美术馆举办“玉堂金阙——肇庆七星岩石刻与岭南文化研究展”,展出90多件精选石刻拓片,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承。
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它们见证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记录了文人墨客的雅兴,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作为“千年诗廊”,七星岩摩崖石刻不仅是肇庆的骄傲,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用心守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