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浙江萧山:中国第一赘婿之乡的美食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浙江萧山:中国第一赘婿之乡的美食密码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7A03QIJ00

中国有两个赘婿最多的地方:一个在浙江,另一个也在浙江。一个藏在浙江金华的横店影视城里,那里存在着无数的“豪门赘婿”、“歪嘴龙王”,在短剧团队的镜头下嘴角一歪、战力全开,实现狗血剧情的反转打脸;另一个则存在于现实之中,距离横店2小时以内车程,是座让无数杭漂青年才俊如雷贯耳、蜂拥而至的“上门女婿圣地”:浙江萧山。

早有互联网江湖传说,当代青年男性改变命运的康庄大道有两条:第一是参加高考,第二是入赘萧山。事实上这两条路殊途同归。据报道显示,入赘萧山的男性学历起码本科起步,甚至要卷到研究生和海归硕士,其中不乏月薪几万、精通算法的大厂员工,或是成功上岸的体制内人员。

考上名校、卷赢事业、成为赘婿... 这条路径仿佛是只关乎婚姻、交易和财富。然而当我们抱着好奇探索这座江南富贵小城之时,入赘萧山的理由忽然又多了一条:好吃。

在小城街头巷尾暗藏的土菜馆里,灵动的江鲜海鲜、扎实的土鸡土鹅、醇正的干菜腌菜,在萧山人复杂混搭的烹饪理念下,显示出比本地婚介所更有杀伤力的留客技巧,让人一秒沉沦。萧山老板征服了赘婿的心,萧山土菜征服了食客的胃。

“我们本地人很少会去当上门女婿的!”

当作者顶着浙江体感40度往上的烈日,走进一家门头隐晦的萧山土菜馆时,长得酷似火云邪神的店老板,一边掐着包浆的算盘记账,一边摇着脑袋说道,“少看点互联网消息,多来萧山吃,来感受,我们这个地方吃饭还是很讲究的。”

诚如老板所说,假使你穿越成为了一名萧山赘婿,你身上的标签除了名校毕业、年轻有为、形象良好之外,大概率还有一条:不是本地人。而这些外地女婿入赘后的第一波震惊,或许和作者初到萧山觅食时的一样,就是当地餐厅。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餐厅——土菜馆可能更合适——大概是“大隐于市”。比如这家由火云邪神执掌的老虎饭店,门口堪堪能停几辆电动车,一不留神就会当个杂货铺错过;还有一家几年前被猛夸“好吃到耳鸣”的小馆,开着偏僻的大马路边,隔壁一溜儿的洗车场、五金店和各种灯光色彩的洗脚屋。

然而当作者真正走进这些土菜馆,才惊奇地发现,在这个暑气燎人、“不是真爱根本约不出门”的大夏天里,还不到下午六点已经挤满了食客 —— 门外停满的豪车、男士手上的名表、女士提着的大牌包包,隐隐彰显着来客的实力。

饭馆不大,一家大排档夫妻店的面积,没有外带服务,来客只能堂食。明档点菜,菜单一张红纸大剌剌张贴墙上——“米鱼 280/斤 甲鱼 380/斤 江鳗 880/斤”,余下新鲜的鸡鸭牛羊、时蔬腌菜罗列排开。点完菜落座依稀听到左后方几个大哥在聊“创始人IP”,右前方掏出瓶茅台在喊“张总李总”,让人怀疑吃个饭是不是还要验资。

萧山土菜的“隐”,一面是门头低调内蕴乾坤,往来皆是豪客,另一面烹饪的理念也与之匹配:店家擅长用朴素的方式处理不菲的食材。譬如米鱼,也就是咸淡水交界处的鮸鱼——如果是温州人来做,大概会敲打成鱼丸,或是入汤、家烧、制干花样百出。但萧山人只用清蒸。

蒸出来的鱼段,汤金亮、肉洁白、火候恰到好处,鱼肉嫩得像块颤颤巍巍的白玉豆腐可用汤勺捞起。上桌盘子温热,一股扑鼻酒香萦绕,馥郁得把边上那盘爆炒腰花的香味、糖醋排骨的酸味都盖掉了,但鱼肉入口竟然又不显酒气袭人,只有丝丝缕缕香气托举着江米鱼的鲜美;鱼皮更是蒸得软糯莹润,可谓丰饶,鲜味口感如同钱江潮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于是作者初步悟了:萧山财主们的“老钱风”,并不是满汉全席,更不是网红流行的“看着漂亮”,就是这些能把不菲的时令江鲜,处理得如同家常便饭、举重若轻的土菜馆。而这,也是作者对萧山这座赘婿之乡风味密码的初次晤面。

有个萧山朋友说,一句话概括萧山滋味特色就是:一半江海生鲜,一半绍兴风味。

拨着上世纪留下的古董算盘的饭店老板,又进一步诠释了一下。他认为萧山菜“又淡又咸”,淡是处理大鱼大肉,善用清蒸、白切,保持食物的原味;咸则是指炒菜口重,偏爱梅干菜、萝卜干、倒笃菜等腌菜或者鱼鲞调味,个个都是“压饭榔头”,和宁绍平原一脉相承。

一淡一咸,一富贵一朴实,两者极为反差:淡就像是对当地经济实力的认可,咸则是对地域文化基因的表达。

在成为赘婿之乡前,萧山首先是经济高地。它拥有诸多强大的民营企业,长期处在全国百强县/区的T0梯队,更是冠名赞助了杭州唯一的“萧山国际机场”。萧山人爱招上门女婿,更像是对富裕的某种侧面注解:计划生育政策下坐拥金山的独生女,在相对保守的宗族观念影响下,向全国征集贤婿,以承家业。

于是优质外乡男性涌入了萧山的婚恋市场,正如优质的各方食材流入了财大气粗的萧山餐桌:钱江水系的江鳗甲鱼,宁波舟山的生猛海鲜… 这使得当地有相当强大的食材自信,吃鸡吃鹅都要强调是“本地鸡”、“本地鹅”。以至于当作者走进当地某家被称为“素质好就抢不到饭吃”的蒸菜自助快餐店,面对满目之下皆为龙虾、鲳鱼、江鳗时,差点一个踉跄。

这哪里是自助餐应有的素质,简直是打着虚假招牌的“富豪食堂”。

“绍兴风味”则更好理解。虽然萧山从1959年开始属于杭州辖区,但它和绍兴的缘分却更深,可以上溯到大宋的越州(绍兴府);从地图上看,萧山区的区划和绍兴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地为萧绍平原、河名萧绍运河,在饮食上自然也是一脉相承。

懂行的吃家去萧山馆子,几乎必点蒸双臭,臭豆腐,霉千张。吃霉、吃臭在整个浙江来看,都属于绍兴人的强项,萧山人也几乎一样。

浙江人爱吃的梅干菜,在萧山更是出现了“细分领域”——粗枝大叶的,据老板说是用“小青菜”腌的干菜,味道偏酸偏淡,咸味不重,适合用来放汤。用夏天抱籽的河虾一吊,有种清透、明亮的酸感,配合河虾通透的鲜味,烫着嘴喝下去感觉要毛孔要发汗,绝对是消暑圣品。

细杆儿的则是用雪里蕻腌制的梅干菜,浙江范围内更加普遍,霉味和咸鲜味浓厚,上锅一蒸黑得发亮。而萧山人独创的“辣椒菜”,就是用这种干菜搭配茭白、青辣椒、肉丝、豆干炒出来的——据老板说,早先这是江西移民的手法,不过江西人用的是辣度较高的红辣椒炒豆干,江南人不善吃辣,所以改良出了咸鲜版本。

霉和干是传袭绍兴风味,白鲞扣鸡和鲞蒸肉饼又带了点宁波菜的意思。萧山的白切鸡,肉质紧实,蒸得也偏老(广东人吃到绝对要眉头大皱)。调味上也毫不理会“鸡有鸡味”,反而是和鲞(盐渍风干的鱼肉)同蒸,借了鱼味,入口像是猛嘬了一口味精,连吃三大口饭才缓过神来。

不过无论是绍兴味还是宁波味,似乎和杭州尤其是杭帮菜毫无关系,正像店老板说的:“那小一辈萧山人可能说自己是杭州人,我们出门都只说自己是萧山人的。”

所以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萧山是浙江区县中的“头号逆子”。一个钱塘江的距离,萧山区和杭州主城区,就截然不同了起来。

以西湖为中心的杭州主城区,先天带有“网红滤镜”。尽管本地人家也不会吃网红餐厅,这里的餐饮行业在大数上,还是不免充满了某种浮夸,好鲜衣好精舍,极爱繁华,充分地迎合消费主义的市场规律。

但一到萧山境内,所有的浮夸网红就消失殆尽,反而是一家家藏在街头巷尾、讳莫如深的土菜馆成了主流。要说价格,其实土菜馆未必比网红店便宜,但大多把价格花在了食材的真材实料上,更爱做熟客生意,甚至能私人订制,自然在口味上让人上头。所以萧山人总是笑笑说:美食荒漠那是杭州,请不要上升到萧山。

萧山这样偏爱土菜的好吃县城,在浙江也绝非孤例。这种“土”,并不是“土气”的土,而是“本土”的土,背后隐藏着浙江人强烈的饮食文化自信。比如温州菜、台州菜,最精髓的做法必定是“家烧”,就是一种家常做法的精炼;浙江人请人吃饭,最高规格也是家宴,嘴上说着“家里随便吃吃”,实际上用东星斑做酸菜鱼,用星鳗烧梅干菜。

土菜,就是这种观念的延伸。土菜在浙江,就是好菜的同义词。当大城市的人群结构不断被外来人口稀释,市中心的餐馆不得不迎合潮流,脱去强烈的地方印记,这些因为和区域中心保持一定距离而幸存,坚守了本味的土菜馆,反而给了我们另一种情绪价值: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紧跟时代,有时候,慢慢来做自己也是极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