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科目三”的全球流行说起:社会摇何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科目三”的全球流行说起:社会摇何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40307A07PCF00

前两天,有海外博主在法国街头表演科目三;不久前,芭蕾舞团在谢幕时也上演了一曲社会摇。“科目三”的劲头持续升温。

实际上,这一类的舞蹈并不是第一次引爆网络,它们常常被统称为社会摇——这种舞蹈没有固定的动作,参与者只需跟随节奏摇摆身体,常见的动作包括点头、晃动肩膀、甩动双手、扭腰和踢腿等。

社会摇何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人“深受其害”,认为它是精神污染,标志着大众审美品位的下滑,体现了市场对审丑趋势的迎合与放纵。同时也有不少人戏称:“秦始皇也没能料到,统一世界的竟是科目三。”这意味着它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文化输出,其风行可能暗示着,它不仅吻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也带来了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看似“发癫”的现象,或许是青年自主意识提升的体现。

科目三作为社会摇的一种,与其他舞蹈形式相比独树一帜。它与芭蕾的优雅或Kpop(韩流)的时尚都背道而驰,却获得了万千受众。当一群青年在街头随着古风喊麦的节奏摇摆时,这就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魔性的舞步和别扭的身体,而是青年们自信的自我表达,蕴藏着对性别规训的反叛,乃至展现了一种伦理态度。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仍需进一步思考,当自我表达被市场收编时,我们能如何免于潮流的裹挟?

“科目三”:社会摇的优雅化?

“科目三”也称“广西科目三”。关于其由来,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一舞蹈始于广西梧州举办的一场婚礼,宾客用随性而为的魔性舞步代替婚闹的结果。另一种说法则提到,广西人一生有三大必经之“科目”,一是山歌,二是嗦粉,三是魔性舞蹈。

起初,科目三舞蹈确是舞者任性为之。舞者不受场地、服装和专业技术的局限,仅需随音乐节奏扭动身体来表达情感。后来,这种舞蹈因几段火爆网络的视频而名声大噪。视频中,几名长相标致的海底捞服务生潇洒自如地表演,它引发了一股模仿热潮,为该舞蹈带来了人气和知名度,争议也随之而来。从路人视角拍摄的视频中,在“被迫营业”的服务生身上,很多人共情了普通人的辛酸:当流行文化与商品市场相结合,成为一种隐形的强制和挟持时,普通人为了生活往往不得不被迫迎合。

然而,随着专业舞者的参与,科目三从小圈子跃升至更正统的舞台,正式步入主流文化领域,它在社交媒体上迅速风行,在各大舞台上博得阵阵掌声,甚至走出国门,被拉丁舞世界冠军和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所接受,得以展现于“大雅之堂”。总之,科目三成功摆脱了“低俗”标签,获得了全球影响力。如此,科目三正式参与了民族自豪叙事的构建。

大连艺术学院某场音乐会现场的“科目三”舞蹈表演。图/大连艺术学院视频号截图。

在社交媒体上,“科目三”的舞蹈传播十分广泛。

科目三实际上属于“社会摇”的一种,它的爆火也并不新鲜。社会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迪斯科”舞蹈。迪斯科舞蹈的经典元素是紧凑强烈的音乐节奏和简单自由的舞步,还有室内晦暗闪烁的灯光,这三者共同营造出狂欢与释放的氛围。参与者主要是青中年,大部分人都将其视作一种在社会规则空间之外的刺激和释放。社会摇既顺承了迪斯科的以上特征,也传承了它的受众基础。

然而,社会摇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还得归功于短视频平台的推广。早在2014年,社会摇就通过美拍、快手等短视频软件,逐渐成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快手平台上的网红“牌牌琦”在互联网上被誉为“正规军”,他的团队不仅统一了社会摇的表演风格,即结合社会语录喊麦、西服装扮与魔性舞步,而且对它进行了推广。2018年,社会摇经历了从“花团锦簇”到“过街老鼠”的坠落,一度被主流媒体猛烈抨击,甚至被形容为“晃散了人们的诗和远方”。总之,社会摇在传播方式和舞蹈设计两方面都引人生厌。

从传播角度看,社会摇被商业利益所驱动,通过“流量”无限制地推广,造成了高强度、过饱和的传播。在流量争夺战中,网红们屡次剑走偏锋,最终导致诸种怪异行为猖獗,直播对骂、线下约架等事件频发。针对这些情况,主流媒体将其正式标记为一种滋生乱象的有毒文化现象。

然而,与社会摇不同,“科目三”的流行不仅没有被指控为“低俗”,反而成为主流文化的新宠,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输出走向了世界。然而,在舞蹈设计方面,“科目三”与社会摇一脉相承,因此同样引发争议。魔性的舞步伴随着古风元素的喊麦,被一些人视作视觉和精神的污染。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罪为“土味”,“丑陋”的舞步本身无伤大雅,但如果说欣赏它是一种“审丑”,那么这种趋势究竟反映出当代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以“粗鄙”表达自我?

从舞蹈本身出发,“科目三”作为社会摇的一种,属于“参与型”舞蹈,重要的是营造出一种狂欢的氛围感。可能不适合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科目三,或者可以说它展现出了对严肃之美的解构,并服务于人们对轻松快乐的自我表达的追求,这尤其体现在它对“空间”的利用上。

芭蕾等古典舞则被视作高雅舞蹈,它们追求艺术表达,追求极致的秩序、纯粹、精确和和谐的古典美。高雅舞蹈需要舞者进行严格的长期训练、精确的舞蹈编排,还需要精致的服装、灯光和布景舞台。它的表演空间多是庄重典雅的剧院和音乐厅。观众或端坐于舞台之下,或在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前。除此之外,交谊舞、蹦迪这类较为简单的社交性舞蹈,虽然对场地要求较低,但通常也局限于歌舞厅、夜店等封闭室内。而与同样不受地点限制的街舞相比,社会摇还不会受到有关专业度的隐形鄙视链的困扰,甚至它在排练时都不需要练习室。因此,自由灵活,不受地点限制,练习简单成为社会摇的典型特征。

相比于高雅舞蹈,社会摇的表演和观赏空间都更加私人化和日常化,甚至可以说后者不受表演地点的限制,因此能够随意涌入各式生活空间中。这就打破了传统舞蹈中舞者与舞台的固定结构。首先,舞者不再被舞台所界定,反而用何处跳舞界定何为舞台,社会摇也不需要观众,舞者首先就是自己的观众。个体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肯定,这体现了它对高雅舞蹈中蕴藏的宏大叙事的解构。其次,社会摇的观赏空间完全虚拟化,主要是通过短视频或直播等形式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这改变了传统观演模式。观众不再是鉴赏、评判或接受陶冶的角色,而是参与者或者凑热闹的人,看它是为了轻松找乐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