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文物到文化地标:连云港市博物馆的破圈之路
从网红文物到文化地标:连云港市博物馆的破圈之路
2024年11月,一则关于“网红文物”的新闻让连云港市博物馆火遍全网。馆藏的隋朝耀州窑镇墓兽因与拥有3200万粉丝的鉴宝博主“听泉赏宝”惊人相似而走红,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还带动了相关文创产品的热销。这尊镇墓兽的意外出圈,让这座低调的博物馆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从网红文物到镇馆之宝
这尊走红的镇墓兽,高48厘米,胎呈灰白色,通体施黄釉、近底部无釉。人面兽身,额发上扰,头顶高耸犄角,双耳巨大向外伸张,双耳后单绺鬃毛垂至肩部,怒目圆睁、目光如炬,宽鼻突出,阔嘴微闭,背部角脊相连、脊呈火焰状,马蹄形足,前肢斜立、后肢蜷曲,蹲坐于不规则台座之上。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早期镇墓兽的材质为木质,隋唐时以陶质为主。这件耀州窑镇墓兽自2006年新馆开放以来就一直陈列在馆内,是连云港市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
除了这件意外走红的镇墓兽,连云港市博物馆还有两件更为重要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件是凌惠平汉代湿尸,这是全国第三具汉代湿尸,其保存完好程度令人惊叹。另一件是东海尹湾简牍,这是一批出土于连云港东海县尹湾的汉代简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精彩纷呈的特色展览
连云港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集中展示了连云港地区从史前到明清的历史文化。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展现了连云港作为“淮口巨镇”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山海文化。其中,东海尹湾简牍、凌惠平汉代湿尸等珍贵文物都在这里展出。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连云港市博物馆推出了《石呈千载——连云港古代石刻艺术特展》。展览精选了馆藏的古代石刻精品,包括碑刻、造像、墓志等,展现了连云港地区从汉代到明清的石刻艺术发展脉络。这些石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研究连云港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
连云港市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物收藏和展示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平台。博物馆推出了“连博志学营”品牌教育项目,与10余所大、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家乡历史课、博物展览参观、文博创意活动体验、博物馆研学之旅、模拟考古(修复)任务、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培养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此外,博物馆还推出了“千年文脉我代言——2024年连云港市小讲解员大赛”,通过培训和比赛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讲解员。这些“连博小灵通”志愿者讲解员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讲解服务,更成为了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力量。
从地方博物馆到文化地标
连云港市博物馆的走红,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的繁荣。以镇墓兽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毛绒玩具、单色章、套色章等,受到了游客的热烈欢迎。博物馆还计划开发更多以馆藏文物为灵感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连云港市博物馆的成功,体现了地方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的展览方式、丰富的教育活动和特色的文创产品,连云港市博物馆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让文化“动”了起来,成为了展现连云港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