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秘淮安大运河:从泗州城到清口枢纽,千年古城重现繁华
央视揭秘淮安大运河:从泗州城到清口枢纽,千年古城重现繁华
近日,央视《考古公开课》节目聚焦淮安的大运河遗迹,其中泗州城遗址和清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繁华过往。
泗州城:水下的“东方庞贝”
泗州城遗址位于淮安市盱眙县,始建于北周,唐代重新兴建后成为重要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然而,由于黄河夺淮带来的水患,这座繁华的古城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一场持续数十日的暴雨彻底淹没。
泗州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令人惊叹。整个遗址保存状况极佳,城墙、街道、房屋布局清晰可见,宛如一座水下的“东方庞贝”。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日常生活用品,如瓷器、陶器、金属器等,这些文物生动展现了当时居民的生活场景。
与瞬间被火山岩浆吞没的庞贝古城不同,泗州城是被水灾缓慢吞没的,因此在某些方面,其完整程度甚至超过了庞贝古城。这座水下古城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运河城市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口水利枢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清口水利枢纽遗址位于淮安市淮阴区,是明清时期为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三水交汇问题而建造的重要水利工程。这一工程的发现,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高超水平。
清口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包括水闸、减水坝、引河等设施。通过这些设施的协同作用,古人成功解决了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淤积问题,保证了运河的畅通。这一工程的发现,不仅揭示了明清时期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也体现了古人治理水患的智慧。
运河之都:淮安的漕运辉煌
作为“运河之都”,淮安在中国大运河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开始,历经隋唐大运河,到明清两朝的漕运中心,淮安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的变迁与发展。
位于淮安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展示漕运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古代漕运文物,如陶船、铜船、银元、砝码等,生动展示了中国古代漕运的历史、文化和制度。
明清时期,淮安不仅是运河贯通南北的关键枢纽,也是重要的漕运中转站。明朝中央政府在淮安设立了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署”,负责跨数省长达3000多里的运河漕运事宜。清代最盛时,每天途经淮安的漕船多达6000多艘,淮安板闸镇设立的榷关,管辖区域达4万平方公里,征收的关税“居天下强半”。
新路遗址:明代运河城镇的繁华缩影
2023年末,考古人员在淮安市淮安区发掘了新路遗址,这是一处典型的明晚期街巷遗址,展现了运河沿线城镇的繁华景象。
遗址中清理出34座房址、8条道路、10座灶台、13条排水沟,以及各类器物370件。其中,一条宽约4米的道路贯穿整个发掘区,两侧分布着有序的房址,展现了明代城镇的规划布局。遗址中还发现了“前店后宅”的商业建筑,以及沿街叫卖的店铺,生动再现了明代运河沿线的商业繁荣景象。
新路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代运河沿线城镇生活的重要线索,展现了当时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让大运河的历史更加鲜活生动。
通过这些考古发现,我们得以一窥淮安这座千年古城的繁华过往,感受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不仅是淮安的骄傲,更是中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