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下的气候变化新挑战:1.5°C目标还能守住吗?
《巴黎协定》下的气候变化新挑战:1.5°C目标还能守住吗?
2024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一份重磅报告引发了全球关注。报告显示,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水平暂时高出1.5℃的可能性高达80%。这一预警信号表明,人类距离《巴黎协定》设定的气候变化风险阈值上限已经越来越近。
《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框架,其核心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以内,并努力将温升限制在1.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NDC)计划,设定各自的减排目标。然而,从最新数据来看,全球气候形势正在加速恶化。
根据WMO的报告,2024年至2028年,每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将比1850年至1900年基线高出1.1℃至1.9℃。更令人担忧的是,自2015年以来,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超过1.5℃的概率一直在稳步上升:从2015年的接近零,到2016年的20%,再到2022年的66%,这一概率在2023年已经高达86%。
更直观的数据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数据集,该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出1.63℃,创下历史新高。这种温度上升已经对全球气候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包括极端热浪、极端降水、干旱等事件的增加,以及冰盖、海冰和冰川的加速融化。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全球能源系统正在加速转型。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2024世界能源展望》指出,全球正在快速进入“电力时代”。预计2023年至2035年间,全球电力需求年增速将从此前的2.7%提升至3%。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氢能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能源系统。
然而,能源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IEA指出,尽管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迅速,但不同技术和市场部署仍远未达成同步。例如,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装机容量扩大了40倍,风能扩大了6倍,但电力需求增幅仍显著快于清洁能源发电产能。此外,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清洁能源发展步伐,每投资1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仅有0.6美元投向电网和储能系统。
科技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AI)和自动驾驶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新的希望。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到3832亿元,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智能驾驶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还能通过优化驾驶行为和路线规划,显著降低碳排放。
然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国产芯片在性能上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复杂度高且需要不断优化,高质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也是一大难题。此外,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完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NDC目标包括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然而,时间紧迫,行动刻不容缓。正如WMO副秘书长柯·巴雷特所言:“我们必须紧急采取更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否则将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更加极端的天气将导致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数百万人遭受生命威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到严重损害。”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完善政策框架,推动能源转型,以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