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后的心理重建:从创伤到重生
空难后的心理重建:从创伤到重生
2024年1月,珊迪·布鲁尔在一次航班中经历了生死攸关的惊魂时刻。当时,她搭乘的阿拉斯加航空班机从俄勒冈州波特兰飞往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为祖母庆祝生日。起飞后不久,一声巨响打破了机舱内的平静——一扇舱门突然脱落,乘客们瞬间暴露在近5000米的高空之中。
氧气面罩滑落,机舱内一片混乱。珊迪紧紧搂着父亲和邻座的陌生人,祈祷着能活着降落。当飞机在俄勒冈州紧急着陆后,珊迪意识到自己虽然侥幸生还,但心理上的创伤才刚刚开始。
“人们会说,‘这架飞机上没有人因此死亡’——但我们本来可能会死的。”珊迪回忆道。事故发生近11个月后,她仍然饱受精神痛苦的折磨。她时常做噩梦,梦见自己坐在没有门的直升机上,紧紧抓住座位不让自己飞出去。国庆日的烟花声也会让她感到极度恐慌,不得不躲进室内。
珊迪的经历并非个案。2024年3月,28岁的多里安·塞尔达在从休斯顿飞往佛罗里达州迈尔斯堡的航班上,亲历了飞机引擎故障起火的惊险时刻。他坐在靠窗座位,近距离感受到火焰的炙热。在等待可能到来的爆炸时,他为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录制了告别视频。
“我坐过五架飞机,其中一架着火了,”多里安说。“我的几率是20%。我不会拿我的性命去赌20%的可能性。我活下来了,但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空难幸存者普遍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显示,在空难幸存者中,47%的人在九个月后有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风险,35%的人有患抑郁症的风险。78%的幸存者在空难后表现出情绪或情感症状,如过度警觉和睡眠困难。
面对如此严重的心理创伤,专业的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心理学家建议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等方法,帮助幸存者逐步克服恐惧和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飞行的信心。而暴露疗法则是在安全的环境中,让患者逐渐接触与飞行相关的场景,从而减轻恐惧感。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丽贝卡·B·斯科尔尼克指出,回避坐飞机只会让恐惧维持下去,因为这会让大脑认为坐飞机是危险的。她建议幸存者在专业指导下,通过逐步适应来克服这种恐惧。
然而,目前航空业和相关机构对空难幸存者的心理健康关注仍然不足。联邦航空管理局和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都缺乏针对紧急情况后乘客心理健康的处理原则或建议。一些航空公司提供的心理援助也流于形式,如多里安所乘坐的航班发生事故后,航空公司仅提供了一张15美元的餐券作为补偿。
空乘人员作为事故现场的直接目击者和救援者,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创伤。艾琳·罗德里格斯从事空乘工作38年,她指出,空乘人员在经历紧急情况后也需要及时的心理支持和休息。然而,目前空乘人员缺乏专门的心理恢复期规定,往往面临“要么回到飞机上,要么不回”的两难选择。
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应重视空难幸存者和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干预机制。这不仅需要航空公司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持续的支持,帮助空难幸存者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