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碰撞
央视春晚: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碰撞
2025年央视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意的完美融合。从开场视觉秀《迎福》到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晚会巧妙地将百余种非遗和多个国宝文物融入节目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特韵味。
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在春晚的舞台上,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式呈现,让观众领略到了千载流传的中式美学。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为灵感,视觉设计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节目运用总台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通过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再现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
在舞蹈《喜上枝头》和《幽兰》中,柳州籍服装设计师阳东霖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设计。《喜上枝头》的服装设计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没有使用任何一片羽毛,却将喜鹊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幽兰》的服装则以极简的中式美学理念,将兰花的高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阳东霖表示,这种设计灵感来源于家乡柳州的山水,南方的简约美学与北方的粗犷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也成为了他设计中的独特基因。
春晚的舞台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传统文化符号。舞台造型宛如一柄“如意”,连接主舞台和观众席,将春晚大联欢的沉浸感和互动感拉满,也传递事事如意的喜气福气。这个设计灵感来自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中国最早鎏金银“如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传统符号的创新演绎。
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体验
2025年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包括视障版和听障版。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置身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竖屏多画面包装同步呈现春晚实况与手语演员画面,辅以AI语音技术制作字幕,满足听障人士的观看需求。同时,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让视障人士更好地“听”春晚。
在技术制作上,今年春晚采用8K伴随4K同步制作模式,首次采用全国产8K装备完成“8K 超高清视频+三维菁彩声音频”制作。总台持续深化央视频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通过总台新媒体集成发布平台和“双千兆”网络直达用户手机和电视机,央视频电视投屏功能持续优化,一键“秒投”,4K/8K超高清春晚即刻呈现。同时,通过耳机还可以收听到双耳渲染的三维菁彩声春晚电视伴音。
竖屏看春晚也有了更多创新。通过图像识别和AI跟踪技术,结合5G-A浅压缩、低时延移动跟踪拍摄,生成明星演员候场、台上表演和下场后的视频,丰富竖屏春晚的视觉。今年还通过手语演员表演、AI语音技术呈现字幕和晚会直播同步导赏,在总台央视新闻、央视频和云听新媒体平台提供竖屏春晚无障碍转播的直播和点播内容。
今年春晚,总台首次在春晚演播大厅顶部部署由30台相机组成的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以“演播厅天空环绕视角”进行摄制,利用立体视觉AI算法对多机位信号进行实时3D点云渲染,形成春晚的3D视频,并采用智能虚拟运镜手法,为观众呈现通过摄像机难以拍摄的影像视频。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25年春晚通过科技创新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活力。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正如主持人和演员身着融合多项非遗技艺的礼服,如李子柒的战袍就融合了南京云锦等13种非遗元素,春晚正在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春晚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人们心中对团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在未来,春晚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成为每个家庭过年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