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大火:圣安娜焚风再起,7500名消防员奋力扑救
洛杉矶大火:圣安娜焚风再起,7500名消防员奋力扑救
2025年1月7日,美国洛杉矶爆发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山火。截至1月17日,这场持续了10天的大火已造成至少25人死亡,20万人被迫撤离,烧毁面积超过650万英亩,经济损失预计高达500亿美元。
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一种被称为“圣安娜焚风”的特殊气象现象。圣安娜焚风是沿着加州南部山口吹过的强风,风力经常达到8级以上,而且特别温暖干燥,因此被称为“魔鬼之风”。在气象学上,圣安娜焚风实际上是一种焚风,它是气流在山地迎风坡上升时发生物理变化,在背风坡下沉后形成的干热风。
焚风的形成过程如下:气流在翻越山脉时,随着海拔升高,温度会逐渐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空气中的水汽开始凝结成云或雨。此时空气湿度达到100%,参考湿绝热递减率低于干绝热递减率,空气接着以较慢的速度降温。等气流翻过山脉下沉,由于大部分水汽都在爬升过程中成云致雨了,所以这时候较为干燥的空气便以较快的增温速率下沉,在经过背风坡后气温较高且非常干燥,容易产生焚风效应。
圣安娜焚风在翻越海岸山岭、内华达山脉等多个山脉产生焚风效应后,还要经过干燥的莫哈维沙漠,因此在到达处于背风坡的洛杉矶地区时格外干燥,极易引发山火。此次火灾中,洛杉矶当地的气温递减率达到了惊人的-3.6℃/100m,这意味着圣安娜风从两三千米高的南部山脉下沉时,每下降100m气流温度就会上升3.6℃之多,到达城区时温度极高。
此次火灾不仅规模空前,还暴露出美国在灾害预防和应急响应方面的诸多问题。例如,洛杉矶当地水资源耗尽,需要从其他州调水救火;南加州的水库因环保政策限制而蓄水不足;消防部门预算被削减,专业人员配置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加剧了火灾的影响,使得原本可以控制的火势迅速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火灾与拉尼娜现象也存在联系。2024年下半年,洛杉矶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为干旱的时期之一,从5月6日到12月31日,洛杉矶市中心降雨量仅有4.06mm,是历史第二干旱的时期。拉尼娜导致太平洋东海岸出现寒冷水层,进而通过太平洋-北美遥相关机制影响到北美地区的气候,使得北美西部受到持续的西北气流影响,西风带的梯度风加强,导致中高纬度地区温暖湿润的太平洋海风进入山区后在迎风坡下雨,移动到低纬度地区则在背风坡下沉形成焚风,加剧当地的气候干燥程度。
目前,约有7500名消防人员正在现场努力控制火势。截至1月17日,“伊顿大火”和“帕利塞兹大火”的受控面积分别达到65%和39%,部分疏散居民已被允许返回家园。然而,灾后重建与环境恢复仍面临严峻挑战。预计总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其中保险赔付或超200亿美元。火灾释放的有毒颗粒物及危险物质(如石棉、铅等)对空气质量造成长期威胁,清理工作复杂艰巨。大量房屋被毁,电力和交通系统瘫痪,修复工作需要巨额投资和时间。
这场灾难再次提醒我们,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至关重要。同时,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需求,如何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确保公共安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