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县农村股份制改革:激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连山县农村股份制改革:激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连山县,这个位于粤北山区的壮族瑶族自治县,近年来通过创新农村股份制改革,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土地流转到产业升级,从农民增收到集体经济发展,连山县的改革实践不仅激活了农村资源,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创新股份制改革,激活农村资源
连山县的农村股份制改革,核心在于将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让农民成为村集体的“股东”。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在具体操作上,连山县采取了以下措施:
全面清产核资: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域等资源性资产,以及房屋、设备等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股权量化到户: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明确每个农户在村集体中的股份份额。
成立股份合作社:以村为单位成立股份合作社,负责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
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确保农民既能获得稳定的股份分红,又能享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这一改革举措,不仅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激发了他们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据统计,改革实施以来,连山县已有多个村集体实现分红,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股份制改革只是第一步,如何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连山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在太保镇黑山村,当地充分利用高山气候优势,发展有机稻米种植。通过股份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如今,黑山村的有机稻米已成为当地知名品牌,产品远销珠三角地区,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在上帅镇陂头村,当地则瞄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以房屋、土地等资源入股,成立旅游股份合作社,统一开发运营。如今的陂头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富裕
在推进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连山县特别注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位农民。
一方面,通过设置基本股、劳龄股、贡献股等多种股权类型,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确保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处理人口变动带来的股权调整问题,保持改革成果的可持续性。
此外,连山县还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例如,在某镇,当地引进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与股份合作社合作,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农户则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确保了农民稳定增收。
改革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前景可期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连山县的农村股份制改革已初见成效。据统计,改革实施以来,全县已有多个村集体实现分红,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改革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连山县的改革之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如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等,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看,连山县的农村股份制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通过激活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连山县不仅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