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节习俗大揭秘:从祭灶神到游草堂,三部曲里的年味儿
成都春节习俗大揭秘:从祭灶神到游草堂,三部曲里的年味儿
成都人过年有“三部曲”。作家蒋蓝曾说,成都人要过三个年:第一个年是过小年备年货,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祭灶神”和“扫年”;第二个年是春节,家家户户团聚吃年夜饭;第三个年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以灯会和庙会为标志。这种独特的过年方式,体现了成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年:祭灶神与扫年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成都人过年的开端。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人们会准备肉和黄豆作为祭品,肉用于祭祀,黄豆则是给灶神的马食用。据作家蒋蓝介绍,这种习俗源于古代对火的崇拜,灶神被视为家庭的保护神,负责监督家庭成员的行为。
除了祭灶,扫年也是小年的重要活动。人们会用绑着长竹竿的扫帚清扫房屋四角,寓意扫除一年的晦气。尽管现代居住环境改善,扫年活动有所减少,但它依然是农耕时代留下的珍贵记忆。
除夕:团圆与祈福
除夕之夜,是成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公鸡、鱼和汤圆。公鸡和鱼寓意吉祥,汤圆则象征团圆。过去,一家人还会用小石磨共同推汤圆粉子,这种传统的家庭劳作方式充满了亲情与欢乐。
吃完年夜饭,晚辈会向长辈磕头辞年,长辈则会给晚辈发压岁钱。随后,全家人围坐烤火聊天,整晚不睡,称为“守岁”。同时,人们还会挑水将家中水缸装满,然后敬井神、封井,并在厨房、井台、厕所、浴室等处点燃蜡烛,终夜不熄,叫做“照耗”。
春节:喜神与游草堂
大年初一,成都人会进行一项独特的活动——“找喜神”。人们会走出家门,观察小区或周边哪个方向的光亮比较亮,便往那个方向走几百米,据说这样能遇到喜神,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在行走过程中,如果遇到乞丐,一定要给钱,这一天遇到的人叫喜人,做的事叫喜事,得到的钱叫喜钱。
正月初七是人日,人日起源于西汉东方朔的记载,最初通过占卜祈求人丁兴旺、六畜繁盛、五谷丰登。在成都,人日游草堂是独特的风俗。公元759年12月,杜甫来到蜀地,在成都居住近4年,留下200多首诗。他离开后,高适在人日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撰写“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对联,挂在杜甫草堂后,吸引众多文人模仿,使得人日游草堂成为成都人初七的重要活动,当天会举行公祭杜甫、朗诵诗歌、音乐演奏和歌舞表演等。
元宵:灯会与庙会
元宵节是成都春节的收官之作。2024年成都武侯祠大庙会于2月8日至2月25日举行,这是成都春节期间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最受大众喜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期间,小喜神会在园区巡游送福,观众还可以到文物区三义庙广场的“喜神小屋”互动,答题闯关,赢取大庙会定制福贴、福牌。
除了武侯祠庙会,成都还有熊猫灯会、金沙太阳节、东安湖灯会、东门市井灯会、温江大庙会、凤凰湖灯会等。其中,天府双塔举办的“遇见时尚——在成都遇见中国年”新春灯光秀特别引人注目。从2月3日至25日,天府双塔陆续呈现春节倒计时、天府古今贺春图、熊猫贺龙年、最大春联、神龙拜年、最大灯笼、年味主题动画等以传统春节年俗与天府文化底蕴为内核的“沉浸+互动”春节主题光影秀。
成都的春节习俗,既保留了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从祭灶神到找喜神,从年夜饭到灯会,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成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