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发现!揭秘南北祖先大融合,兴隆洼人究竟去了哪里?
考古大发现!揭秘南北祖先大融合,兴隆洼人究竟去了哪里?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开始形成不同的部落,他们各自分布在世界各地。大约三四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中国南北地区生活了。那时,中国南北方地区的古代人群就已经开始出现差异了。
比如说,居住在北京山顶洞地区的古人,和居住在广西柳江地区的古人,他们的模样就有点不一样。
古代人群体质类型
10000年到8000年前的古代人群分化
兴隆洼文化(左上)、贾湖文化(右上)、甑皮岩文化(下)体质形态对比(王明辉供图)
山顶洞人,他们的名字听起来就很神秘,对吧?他们是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穴里被发现的,所以就叫做山顶洞人。他们已经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了,这是人类进化的一大进步!柳江人,顾名思义,是在广西的柳江附近被发现的。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这两个地方的古人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群,也就是蒙古人种。但他们的体型特征有一些差别,所以科学家们将他们分成两个亚人种。不过,他们也是我们中国早期人类的重要一部分!他们的身体特点有点不同,如果我们把他们放在一群人里,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来。这种不一样,就像是把我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高个子,一类是矮个子。
在大约10000年到8000年前的中国古代,南北地区的人群开始出现分化,同时也有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在辽宁的辽河流域,有一种叫做兴隆洼文化的群体,他们的脸比较扁比较长。在广西的甑皮岩遗址,有一种群体他们的额头比较大,脸比较短。而在中原地区,贾湖文化的人群,他们的长相介于这两者之间。
根据这些人群的体质形态,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古东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此外,在东北亚大陆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人群,如古华北类型、古西伯利亚类型、古蒙古高原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等。
向北、向西、向南扩展
7000年到5000年前的古代人群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约7000年到5000年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人骨DNA发现这些人群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兴隆洼文化的人群可能跨越了燕山山脉到达了到了北京和天津一带,对Y染色体单倍群研究表明:河北地区新石器时期采集狩猎人群主要是N1c。西辽河地区N1*人群大量迁入。而甑皮岩文化的岭南人群可能影响到了越南地区。
后来,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人群,他们可能翻越了燕山山脉,深入到了华北平原中部一带。而在黄河流域,有一种叫做庙底沟文化的文明,他们向北、向西、向南扩张,势力范围达到了甘青地区、燕山南北地带,甚至长江中游地区。
在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的人群,其中有一支可能向南深入到浙江和福建等地。我们后来所称的“南岛语族”很有可能和大汶口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人口交流与基因混合
基因的混合和替换现象明显
2020年6月,吉林大学的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对长达六千年的一系列古老的DNA样本进行了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很多关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秘密。这项研究涵盖了中国北方三个主要区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及黑龙江流域。从中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他们分析的结果表明,简单说:在过去的岁月里,各地人口交流频繁。
有55个古代样本被研究,这些样本来自19个不同的考古遗址,时间跨度为7500年到1700年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北方不同地区古代人群的遗传差异很明显。同时,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内部的人群也在不断地进行基因的混合和替换。
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流域的人群从7500年前至今,保持着非常高的基因连续性。这种基因成分可能在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北方古代人群中了。
根据上述研究材料,专家推测兴隆洼文化人群后来演变成了红山文化人群,这个推测在分子人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兴隆洼文化人群和红山文化人群的遗传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继承关系。
通过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来在古代社会中,不同地区的人群之间存在着迁徙、交流和融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