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法院课题组揭秘:破产重整中的股东权益保护新策略
温岭法院课题组揭秘:破产重整中的股东权益保护新策略
破产重整中股东权益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破产重整案件数量持续攀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股东权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温岭市人民法院课题组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破产重整程序中股东权益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保护策略。
股东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度共有28家上市公司申请(预)重整,其中7家重整计划被法院批准通过,另有18家仍处于预重整状态。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达5家。在资产负债规模方面,多数企业资产价值在50亿元以下,负债金额在10-50亿元之间。值得注意的是,除*ST步高外,其余11家公司在申请预重整时均已或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中7家若2024年末未能完成整改,其股票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
创新保护策略:预重整制度的兴起
面对传统重整程序的局限性,预重整制度应运而生。预重整制度允许企业在正式重整前与债权人、投资人等利益相关方进行庭外协商,拟定重组方案。这一制度创新具有多重优势:
提升重整效率:预重整将重整准备工作前置,有利于各方充分沟通,提高重整计划草案的通过率。例如,二重集团通过预重整,仅用70天就完成了重整程序。
降低重整成本:预重整将债务清理、营业调整等工作前置到法院程序之外,有效降低了重整成本。同时,通过与债权人的充分协商,避免了重整失败的风险。
重建信任基础:在预重整程序中,有法院的介入、管理人的积极组织、审计与评估机构的专业服务等,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在相对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进行谈判沟通,避免彼此不信任带来的后果。
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预重整制度在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能通科技通过预重整,成功化解了经营困境,最终获得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然而,预重整并非万能良药。部分企业在预重整过程中因未能解决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最终未能获得法院批准。例如,退市中新、腾邦退等企业就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重整可行性方案而终止预重整程序。
完善股东权益保护的建议
温岭法院课题组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
完善预重整制度:进一步明确预重整的适用条件、程序规则和法律效力,确保制度的规范运行。
强化信息披露:要求企业在预重整阶段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保障股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优化利益平衡机制:在重整计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实现债权人、股东和企业的共赢。
加强司法监督:法院应加强对预重整程序的监督,防止滥用制度损害股东权益。
结语
破产重整是企业化解债务危机、实现再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特别是保护股东权益,是重整成功的关键。温岭法院课题组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破产重整将更好地发挥其挽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