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树: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绿色卫士
攀枝花树: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绿色卫士
近日,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苏保区)完成了第3轮监测调查工作。数据显示,保护区内自然生长的攀枝花苏铁数量已从最初的23万株增长到38.92万株,保护成效日益显现。这一喜人成果,不仅体现了攀枝花市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更彰显了攀枝花树种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与生态资源
攀枝花市位于川滇交界处,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点达2926米,最低点仅937米,最大垂直相对高差达1989米。境内河流属金沙江上段水系,分布有大河、巴关河等多条河流。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高达43.3%,林地面积达104201.02公顷。
“天保工程”守护绿色家园
为保护这片珍贵的生态资源,攀枝花市大力实施“天保工程”。该工程以生态造林为核心,通过科学的造林技术和长期管护措施,将荒山变成片片青绿。据统计,近年来攀枝花市完成营造林1920公顷,其中退还生态林抚育1675.2公顷,退化林修复133.3公顷,建成项目抚育管护72.6公顷,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38.9公顷。同时,全市完成义务植树52.85万株,义务植树建卡率达到100%。
创新机制助力生态保护
在凉山州,公安机关创新建立“三警+三长”工作机制(警长+林长、警长+河(湖)长、警长+田长),统合镇(乡)村综合应急队、巡山护林员、河湖巡护员等力量,全州配备驻村(社区)辅警2311名。同时,凉山公安积极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扎实推进“昆仑”“春风”等专项行动,部署开展“新篇”“谋治”和“保护生态”等系列行动,把打击矛头对准环境污染、破坏耕地、非法捕捞、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毒害古树名木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近五年来,共侦破相关刑事案件1312件,其中,侦办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340件,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419件,野生动物案件265件,野生植物类案件288件,以公安担当、公安力量构建起了长江上游、“天府粮仓”凉山片区等生态环境资源重点保护区域的铜墙铁壁。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攀枝花市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52.16%,草原综合盖度达86.08%。同时,攀枝花市还建成了多个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和市级现代林业园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典范。
攀枝花树,作为攀枝花市的象征,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更多生态项目的实施和创新机制的推广,攀枝花市必将成为更加美丽的阳光花城,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