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元宵塔火:千年旺火映照太行
平定元宵塔火:千年旺火映照太行
平定元宵塔火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独特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百姓对火的崇拜,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平定元宵塔火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据明代陆深《浮山遗灶记》记载:“岁上元之夕,无论大小,家家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今不废也,是谓之补天。”这里的浮山指的是山西平定县的浮山,石炭即山西的煤炭。上元夜用炉燃石炭的习俗,意为女娲补天的历史记忆。
这一习俗与古代的改火仪式有着密切联系。在时节的循环转换过程中,古人将“万物以之始而为今岁首,以之终而为去岁末”。岁首是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天上火神星出现的时间,因此于岁终、岁首交替之际“改新火”来迎接火神星,进而形成了“改旧火为新火”的习俗。《日知录之余》记载:“改火以春,是一岁之首,既日就新,即去其旧。”可知改火的仪式是熄灭旧火,重取新火。周代以前,一年只在岁首才钻取新火,保留火种以备常用。在旧火即灭、新火未来的这段时间内,只能断火、食冷食。后来寒食节文化中又加入介子推的传说。据东汉桓谭《新论·离事》云:“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之推故也。”郑玄将隆冬解释为是仲春二月。到了唐代,改火才定在清明前两日。
活动形式与特色
平定元宵塔火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这与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密切相关。塔火的垒制方法独特,通常用砖砌成塔形,下宽上窄,高约四尺许,砌砖时都不实垒,而是架成花栏而上,中间留下空隙,以便晚上向外喷火。这种火一般称之为“塔塔火”。
在每年元宵节期间,晋中寿阳、平定、昔阳、和顺一带每条街道或住户家门口都要垒火,有一人高,中间填装炭块,有时一个农用平车的炭只能填一个火,要连填三日,晚上火焰高喷,将夜里照得通红通红。人们称之为“棒槌火”,因外形如棒槌而得名。塔顶部随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塑成牛、马、兔、鸡等生肖造型,在通红的火炭中栩栩如生。
现代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平定元宵塔火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和推广这一活动,使其成为当地元宵节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一民俗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成为展示平定文化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平定元宵塔火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它见证了平定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一民俗活动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