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色发展:年产值超2600亿背后的绿色密码
成都绿色发展:年产值超2600亿背后的绿色密码
2023年,成都绿色低碳产业产值突破2600亿元,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成都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政策引领:系统谋划绿色转型
成都的绿色发展之路,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2021年,成都出台《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达3000亿元,绿色技术创新市级以上平台达150个,新能源车辆保有量60万辆,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至少70%。
为实现这些目标,成都从空间、产业、生活、治理四个方面全方位推动绿色转型。在空间转型方面,成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实施城市精明增长战略。在产业转型方面,成都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在生活方式转型方面,成都积极推广绿色居住消费,完善新能源汽车鼓励购买政策。在治理转型方面,成都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
实践创新: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本
在政策引领下,成都各行各业积极投身绿色发展浪潮,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
通威集团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其在成都的生产基地已成为绿色制造的标杆。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是全球首个产能超10GW的高效电池生产基地,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了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双重提升。
成都第九再生水厂是全国一次性建成单体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最高出水量可达110.67万立方米/天。该厂秉持数字化、低碳化、公园化、资源化理念,出水水质远优于现行标准,能耗药耗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该厂还积极推动再生水多维度资源开发利用,利用再生水热能,依托水源热泵技术,集中制冷供暖功能面积约3000㎡,总冷负荷近400kW,总热负荷近250kW;同步推进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6MW,建成后年均发电量约459万度。
在交通领域,成都已成为全国第四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的城市。同时,成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在工业生产等五大领域持续开展电能替代,累计实现替代电量102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950万吨。
成效显著:绿色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领和实践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成都的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成都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657家、绿色工业园区8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在能源生产端,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1亿千瓦、占比达到86.7%,其中水电装机9745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风电光伏装机达1344万千瓦、同比增长67.2%。
成都的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体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2023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5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2平方米,天府绿道突破7000公里。这些成果,让成都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展望未来,成都将继续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多能互补发展,聚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成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