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国父与非暴力抵抗的先驱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国父与非暴力抵抗的先驱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他创立了以非暴力抵抗为核心的甘地主义,带领印度走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被誉为“圣雄甘地”。
7岁的甘地
人物生平
留学英国
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属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博尔本德尔土邦,属于班尼亚种姓。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不仅学习法律,还广泛接触了各种思想,包括神智学、素食主义等,并阅读了《薄伽梵歌》、托尔斯泰的作品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早年的甘地
合作与抵抗
1893年,甘地前往南非,开始了长达21年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他提出了“非暴力抵抗”的口号,并建立了“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作为运动基地。在南非期间,他成功推动了多项针对印度侨民的歧视政策的废除。
1909年的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开始领导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他先后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文明不服从”运动、食盐进军等。这些运动不仅在印度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年的甘地
遇刺而亡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遇刺身亡,凶手是一位印度教极端分子。他的遇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哀悼,也凸显了他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调和努力。
主要影响
甘地的思想和实践对印度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创立的甘地主义,以非暴力为核心,强调真理和爱的力量。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仅推动了印度的独立,也为全球的和平运动提供了重要启示。
历史评价
甘地被誉为“圣雄”,他的思想和实践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从泰戈尔到爱因斯坦,从印度总理尼赫鲁到中国教育家黄炎培,许多人都对甘地给予了高度评价。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将他评选为“20世纪时代百大人物”第三名。
甘地和泰戈尔,1940年
后世纪念
甘地的陵墓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每年吸引大量印度民众和外国游客前来吊祭。此外,印度各地以及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都设有甘地的雕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组图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雕塑形象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