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三十三墟街:600年老街的华丽蜕变
江门三十三墟街:600年老街的华丽蜕变
“三十三墟街”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是因为热播剧《狂飙》而熟知。但这条位于江门市蓬江区的骑楼老街,其历史远比一部电视剧要悠久得多。它承载着江门600多年的城市记忆,见证了这座“中国侨都”的沧桑巨变。
从墟市到城市:600年的历史见证
三十三墟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史书记载,从宋元时期开始,西江及蓬江交汇处慢慢淤积成陆,蓬莱山附近渐成墟市,以地形取名“江门墟”。这便是江门城市名称最早的由来。从明朝明成化年间起,蓬江北岸开始成为热闹的墟集,商船往来,鱼虾满载,一派繁华景象。
20世纪20年代,江门市长叶显认为蓬江北岸店铺杂乱,决定修建长堤,并参考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建设沿江马路。这一决策,奠定了三十三墟街如今的风貌。蓬江北岸的骑楼建筑群,不仅是江门城区的发源地,更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城市街区之一。
骑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侨乡符号
漫步在三十三墟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骑楼建筑。这些骑楼由两层以上的建筑组合而成,布局讲究“下铺上居”“前店后仓”,骑楼走廊内部空间畅通无阻。外立面则融合了西式廊柱、阳台、门窗与中式窗花、燕巢、山墙等元素,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骑楼建筑,不仅是江门侨乡文化的象征,更见证了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的辉煌历史。据统计,街区内现有建筑5400多栋,其中不可移动文物6处、历史建筑71处,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2000多栋,保存较好的骑楼建筑超1000栋,规模之大、分布之集中,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老街新生:保护与活化的双重奏
近年来,江门市投入巨资对三十三墟街进行保护性改造。2023年,随着电视剧《狂飙》的热播,这里成为全国瞩目的旅游热点。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活化这一历史文化街区,江门市设立了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突破传统捐款模式,增设捐工程、设计、监理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事业。
在改造过程中,江门市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貌,又注入了现代元素。例如,原址为太平客栈的历史建筑,经过修缮后将被打造为墟街历史公益文创馆,未来将集非遗展演、墟街历史展、侨乡特色产品销售、茶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旅游打卡:新晋网红地的文旅魅力
如今的三十三墟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据统计,这里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成为江门最热门的景区之一。
游客们可以沿着三十三级青石板梯拾级而上,感受老江门的古韵;可以在《狂飙》取景地“强盛小灵通”前拍照留念;还可以品尝一碗正宗的江门猪脚面,体验地道的江门味道。街区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小吃店、手工艺店,还引入了咖啡、文创等新业态,让老街焕发新的生机。
夜幕降临,三十三墟街又展现出另一番风情。骑楼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迷人,街巷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与奶茶的甜美,老街的烟火气与现代潮流交织,为游客带来既复古又时尚的多元体验。
三十三墟街,这条见证了江门600多年发展历程的老街,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它不仅是江门的城市记忆,更是岭南文化的一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