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校园普及刻不容缓
双相情感障碍:校园普及刻不容缓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4000万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一数字相当于每150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精力,还会导致生活诸多方面的严重失能和困难,甚至增加自杀风险。因此,普及双相情感障碍知识,提高公众认知,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健康问题,其特点是情绪在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躁狂期表现为极度兴奋、自信膨胀、言语增多、冲动行为等;抑郁期则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这种情绪波动远超正常范围,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如何识别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识别要点:
情绪波动:患者会在抑郁和躁狂之间交替发作。抑郁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躁狂时则兴奋、自信膨胀、言语增多。
持续时间:抑郁症状持续至少2周,躁狂症状持续至少1周,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明显表现。
社会功能受损:患者的学业、工作和人际关系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排除其他因素:需要排除由药物、躯体疾病或其他物质滥用引起的情绪变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知识储备不足: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有限,难以及时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
转介机制不完善:学校发现严重心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转介途径,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获得专业治疗。
专业资源短缺:全国专职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人,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缺乏专业诊疗机构。
推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完善转介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帮助。
提高社会关注度:通过科普宣传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营造理解和支持的社会氛围。
完善诊疗服务体系:依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等机构,建立儿童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推动分级诊疗模式,提高精神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双相情感障碍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通过及时识别和科学治疗,患者完全有可能恢复正常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包容的成长环境。